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摘要 【摘要】摘要: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外语文化课程的栽培外,还应对其德育进行提升,为国家培养全面型、综合型发展的人才。如何规避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是目前各个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DOI
作者柯雅婷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柯雅婷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外语文化课程的栽培外,还应对其德育进行提升,为国家培养全面型、综合型发展的人才。如何规避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是目前各个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德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在小学阶段,德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德育中,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充分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1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加之现阶段很多小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小学生在心理素质以及学习素质方面的弱势。而从小学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需要达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又能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有品德、遵法纪的人才。这就要求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渗透传统文化的氛围

对于小学德育而言,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德育的需要,同时对德育知识的宣讲、技能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营造小学德育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规律以及自身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开展合作式学习、游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中。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小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相应的爱国情怀也将得到提升。再如,教师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屈原对国家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重阳节时教师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社会中需要对弱势群体投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并在日常也更加关爱家中长辈。通过此种方式,将可有效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德育的成效。

2.2重视德育文化环境创设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论语》的背诵比赛,让学生背诵《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从中体悟《论语》中蕴涵的“博学”“笃志”“近思”“仁爱”,还可以加强班级的环境创设,如利用黑板报、文化角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行故事、勤俭故事,让学生在办报、办“角”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这些故事的魅力,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孝道、勤俭的认同感。同时,要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将学校价值观及理念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组织和利用好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带领学生“逛一逛”江海文明的起源——青墩遗址、中国人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或走一走凤凰的精灵余东古镇、近代工业摇篮唐闸镇,在旅游中向其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论语》《大学》《史记》等史学经典与校训、制度建设等结合,给小学生以启迪。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注意对先进的学生、班级及其事迹进行奖励和宣传,营造一种体现学校价值观的文化场域,如对一些主动传递家乡文化的学生志愿者,在周一升国旗时由校长亲自表彰并颁发奖励,促使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2.3强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

小学阶段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就必须要结合现实环境。教师要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课间时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乐曲,使学生在休息的时间也能够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正式上课之前的5分钟,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比赛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但是,对于小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鼓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能够给予学生一些实质性的奖励,促使学生能够在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础之上,主动弘扬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象棋比赛、诗歌创作比赛、书法比赛以及绘画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优秀少年。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德育中,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有效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使学生了解德育的学科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德育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永鹏.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176-177.

[2]徐伟. 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J]. 新课程,2022,(28):232-233.

[3]王维花.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1):158-16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