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摘要】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意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实践活动等,制约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旨在发现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DOI
作者杨方森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出版日期2023-10-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

杨方森

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4082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意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实践活动等,制约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旨在发现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优化 ;策略

引言: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初中地理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基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动力。

2. 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很多初中地理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主体性

由于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和教师的主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参与度往往较低,缺乏主体性和积极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

4. 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足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拓展地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点

初中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应该通过拓展地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点。

例如:在教授《地势和地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方式,将地理知识点与文学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另外,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在教授“气候”一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诸葛亮的‘草船情箭’”。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个历史故事,可以了解到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多才,了解到诸葛亮是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赢得这场战役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拓展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地理课程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基础教学理念,推动了“生活化教学”的全新模式。生活化教学着重强调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学以致用,师生共同参与和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将教育和生活的世界连接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源自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保护大气环境”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素材,并对其进行初步了解。在布置任务时,教师需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哪些?这些问题的起因是什么?它们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将更加积极地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地理资源。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制定针对本地环境问题的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这样,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中,能更深入地理解地理课堂内容,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强调社会实践,推动课外考察活动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问题的研究,课外考察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只有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通过开展本地地理调查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环境的认识,引导他们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可持续发展观,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农业”这一章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前往邻近乡村进行考察,了解土地特性、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一些学生选择直接前往郊区进行实地考察,有些则通过亲戚朋友进行走访了解,还有一些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自发组成合作小组,深入城郊乡镇进行实地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对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以及农民收入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附上了乡镇地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合作调研、交流探讨研究信息和成果,不仅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还有助于树立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关注家乡和关注人类的道德情感。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本研究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优化教学模式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希望这些策略能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胜.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4):4.

[2]康丽珍.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 2023, (22):79-81.

[3]朱宏斌.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第8卷(9):4-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