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活元素

摘要 【摘要】摘要: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主动融入生活方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运用媒介技术为小学生创造教学环境,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养成,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把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中,既可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又可以把中华美德传承给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重点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必要性和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DOI
作者陈碧纯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5月第10期
出版日期2023-10-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活元素

陈碧纯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主动融入生活方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运用媒介技术为小学生创造教学环境,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养成,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把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融入小学教育中,既可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又可以把中华美德传承给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重点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必要性和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教学;小学教育;生活化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推动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已不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这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容脱离,使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对小学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将其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

一、浅谈当前小学道德教育与实施生活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爱国、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的学习观念四大教育内容与理念。但是,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挖掘能力的缺失。而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由于经常缺乏教学材料,致使德育工作难以进行有效的反思与转化,从而给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得德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渗透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缺少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家校共育的生活活动。许多父母把子女的道德品质完全寄托在学校的教育方式上,造成了对家庭德育的忽视,从而使儿童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德育生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一)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生活和理论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手段出现,创造了更多的生活场景。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道德教育的发展理念,加强对道德的认识,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把素质转化为行动。教师不再把道德教育局限于教室,而是要创造更多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课堂转化为一个小的社会,让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活动和学习的反馈,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内容,构建出符合班级特点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改革教育观念

当前,在我国小学道德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填鸭式”“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强调灌水,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这一模式在小学生中既不能激发道德教育的兴趣,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教育水平普遍低下。一方面,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偏远乡镇的小学老师仍处于三无状态,没有教师资格证、学历、文化水平都很低,有的老师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自身素质不够,不知道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面对21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健全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使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满足小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必须创造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使之真正落实。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了解他人的社会角色,感受到他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典范。

(三)创新教育视野,加深对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

道德教育的成败,不仅要看学生的短期成绩,还要看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从精神的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多个方面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工作中,都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探索对学生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生活教育可以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活动。结合课程标准,高效的德育生活教育应该正确地模仿学生的生活场景,无论是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导入、虚拟体验、选择社会话题、生活辩论等形式,都能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生活中的德育准则,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视角展开多元的互动交流,并根据学生生活的德育体系内容,设置多角度的道德内容,都有助于挖掘德育内涵,实现长期德育、自主德育的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策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动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道德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婧怡,邵献平. 法国小学德育建设及其借鉴[J].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02):13-20.

[2]胡成霞,加晓昕.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 教育评论,2023,(03):110-11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