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原本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所需。而高中地理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想更好地将其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要进一步强化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了解不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使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成为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分析

于海洋   张健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1343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原本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所需。而高中地理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想更好地将其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要进一步强化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了解不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使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成为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地理实践力,简单来说,就是地理实践的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需要以地理知识学习为基础,需要借助模拟实验、户外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强化和提升。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将地理实践力当作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之一,就地理实践力培养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当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差强人意,还有提升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

一、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重视,在新高考改革和地理教材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如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不断完善,许多有关地理实践、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内容都进入到教材中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教材编写的合理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培养地理实践意识当作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以教材为基础,一方面深挖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掌握实践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开发、整合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实践,使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2]

如在“海水的运动”教学中,我们知道,本节内容非常抽象,许多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消化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洋流运动又是海洋开发和利用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安排,将地理工具、真实的案例、生活化问题等都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借助多种方式去解读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对实践的关注。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和图片引出“海水运动”这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述洋流的分类、影响时,教师要将书本与现实生活,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联想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认识现实状况的同时,在生活情境中去观察、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如2020年年底,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许多地方的降温降雪量都达到了空前水平,拉尼娜现象是导致寒潮爆发的主要原因,拉尼娜现象也是洋流运动的结果。教师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分析拉尼娜现象的原因、全球性气候混乱的后果,并让学生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提出应对措施和整改建议。这样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综合能力。

二、通过制作地理教具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培养

地理教具的有效应用,可瞬间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悟,这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运用自制地理教具这一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力进行有效培养[3]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制教具,促使学生的实践力得到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自制一些教具,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实践力的培养。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促使学生能够理解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利用面团及不同颜色的色素为原料进行模型制作。由于这样的任务较为特殊,且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才可以完成,所以可以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实践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面团先分为若干个部分,并根据所学知识将其运用于不同结构的制作中。如内核制作、外核制作、地幔制作等,并根据其颜色利用色料进行调色。调好色后,学生可以按照地球圈层进行包裹,并运用不同颜色的面片将陆地、海洋、两极部分标出。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其基于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想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先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只有当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时,才愿意主动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探索,才有可能养成核心学习能力。此外,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符合当前国家所颁布的新课改标准,更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这一教学行为势在必行。而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开展课程,如教师可以先在课程开始前制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由此把控课程的整体进展和节奏。

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上的大气”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准备一种模拟生态大气的小型教具,随后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再将教具分发到每个小组,让学生自行分配组内的工作,可以由一名学生进行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大气循环过程进行语言表述,由另一名学生根据前一名学生所表述的内容绘制出一份平面循环图,再由其他学生根据上一名学生绘制的平面循环图转化为语言表达形式……以此类推,从而保证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提高其对课程内容的探究能力,从而满足小组学习所需,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视,要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丁燕鸿.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4):12.

[2]谢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10.

[3]范江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05):22-2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