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摘要】【提要】在客观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问题与挑战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解决思路,并结合多年区域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实践与改进方向,即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为目标达成设立量表;开展进阶式课堂教学,为素养内化设立环境;开展反馈式课堂观察,为教学改进设立机制。
DOI
作者刘丽灯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第20期
出版日期2023-10-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刘丽灯

广东省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市教师发展中心、市教育考试中心) 529000 

提要】在客观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问题与挑战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解决思路,并结合多年区域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实践与改进方向,即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为目标达成设立量表;开展进阶式课堂教学,为素养内化设立环境;开展反馈式课堂观察,为教学改进设立机制。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区域

一、问题与挑战

第八轮课改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如火如荼。课堂上成立合作小组、评优划正字、建虚拟超市等系列课堂互动数据不断生成,课堂下,所划正字或安排学生统计,又或老师忘记,小组合作赋分结果成“大概”数,虚拟超市成“糊涂”帐,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却让每一位教师困惑,如何构建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才能让教师愿意用乃至喜欢用,才能让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地。

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当前学习状态评价结果描述反馈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或激励学生学习能量释放,或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不仅要实现对教学或学习的起点终点结果进行评价支撑,还要对教学或学习的起点到终点行为改变量或表现瞬时状态开展评价支撑。课堂作为一个系统,课堂系统里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及所有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各个成分[1],系统内元素众多,互动频繁,信息量大,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要采集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采集?采集后的信息如何应用?

二、改进与对策

面对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三个问题的挑战,多年来经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思路:一是搭建适合本地实际的微能力支撑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架构,应用架构横向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课堂观察一体化设计,纵向由28个微能力支撑具体应用。形成支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应用及课堂观察等任务的多样本采集与跟踪的闭环架构,构建区域微能力支撑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模型(图1);二是搭建教学设计应用方式,并以它为评价系统的支撑核心。支撑系统基于区域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式,贴近常规课堂教学方式,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引入评价量表;三是搭建课堂教学应用方式,有效衔接教学设计应用,优化由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施,支撑优化教学流程,重构学习与教学方式;四是搭建课堂观察应用方式,支撑评价教与学的科学性的分析,聚焦学生表现性任务[2]达成度,关注知识近迁移与远迁移的运用效果。

(一)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为目标达成设立量表,使课堂教学有灵魂

教学是知识、经验及科学原理的娴熟应用,旨在建立起促进学习的环境[3]。教学设计承担设计学习环境的任务,为了提高支撑设计学习环境的任务功能,实现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设置如下目标:一是应用微能力支撑起目标、任务、活动及评价环节的分析功能,落实教学策略实施;二是应用微能力支撑起教学目标的上馈与前馈数据采集及提示功能、落实各环节实施情况跟踪;三是应用微能力支撑起评价量表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情分析、反馈及预警功能,及时掌握学情,当学业表现评价达成值低于预设值时提出预警,及时调整下一步目标。

评价量表是学业表现结果可观察的主要测量工具,评价量表涵盖的各类信息是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数据采集的关键信息。教学设计类似车上的定位系统,评价量表类似当前定位比较信号,可以清晰地界定教学目标当前达成状态并更可准确地调整下一步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抓手。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所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引发学习者知识的变化,继而引起行为变化[4]。教学设计设置两类评价量表。一是学业表现评价量表,经典的测量方法涵盖练习、测验及作业,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因此,迁移练习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向,支撑迁移任务评价量表是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设计的重点。学业表现评价量表制作的质量是过程性评价实施成效达成的关键,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一致性的问题。把准教学评一致性的真谛,确保所教所学所评一致,确保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一致,提高效度,防止一个目标囊括几个标准;其次应该关注的是适切性的问题。确保技能目标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让学生掌握技能训练方法,聚焦“示范”与“实操”。确保知识目标与学情相适应,让学生清晰理解问题的思路,把握关键词汇、基本概念。量表采取支架递进、区间增量等多维度设计,防止从单一结果抽取概括形成结论的以偏概全倾向,防止覆盖内容、马上回忆等应试化倾向;再次应该关注的是迁移性的问题。确保新知识学习与原有知识学习找到相关联系,确保新知识学习有应用迁移方向或训练,让迁移发生,防止引入无中生有的迁移或超远迁移。二是行为表现评价量表,基于兴趣、信念、归因、目标及伙伴的动机等五种动机理论,设置动机习惯、管理习惯及学习习惯三个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学习方式。

(二)开展进阶式课堂教学,为素养内化设立环境,使课堂教学有生成

微能力支撑课堂教学实施。规划优先于教学,教学要达成目标,明确的目标才能生成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的策略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结果。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修正)闭环管理思想,形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与课堂观察多维闭环管理。课堂教学采用目标、任务、活动与评价闭环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关注起点行为与终点行为的改变量,始终关注学生尝试与纠错的生成,始终关注教师反思和修正的实现,始终关注持续及时的描述性反馈的应用,始终关注通过反馈对目标的调整。在预期目标引领下,在任务驱动下,分解基础任务,实施结果迁移训练活动,进行学业表现评价,形成递进式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用。

微能力支撑评价方式实施,课堂中只有当学生与学习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才发生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应该支持如自评、互评、小组评及总评等多样评价方式,其中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是本系统的重要评价方式。只有当学生明确教学预期目标并能够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表明学生学习的发生;只有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才能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能力;只有通过相互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动力,提高小组学习的协作力。

微能力支撑及时性反馈与调整。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迁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交互学习,其目标均指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迁移是理解的主要表现。只有当学生自主领会并能够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应用时,才能表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因此,系统必须为素养内化设立环境,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在理解学习内容基础上进行迁移,实现由基本任务学习到现实任务探究,最终实现真实任务迁移。因此,系统必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精准采集齐每一个数据,有一套神经网路,支撑信息流通,有一个超强的大脑,智能分析数据,如图(2)为信息采集与反馈应用流程图。

 如何融合教学进程实施信息采集又是支撑系统的另一个难点。信息采集方式以人机对话为主要采集渠道,其中学业表现评价是通过采集工具收集评价量表所跟踪各类活动所产生的信息,采集工具采用简易微能力工具+快拍仪,成本低廉;行为表现评价(或教师课堂观察评价)采用描述性记录,采集工具采用安装配套功能APP的普通手机,设置学生点名功能,方便指向评价对象。下表为信息采集任务跟踪单(表1)。

1    信息采集任务跟踪单

目标

评价量表

(目标预期效果)

任务分解

活动

评价

备注

目标1

学业表现评价量表

任务1

任务2

活动1

活动2

学业表现评价1

返回或跳转另一目标

学业表现评价量表

学业表现评价2

行为表现评价量表

 

 

 

描述性记录

┈┈

 

 

 

 

 

(三)开展反馈式课堂观察,为教学改进设立机制,使课堂教学有升华

教学是教育者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环境加以操控的过程。评估涉及确定学习者学到什么、学习方式及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者的个性特征[5]因此课堂观察视角的重点是关注教师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学效能是通过课程课堂和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接影响,对教师课程标准把握的程度如何,课堂创设适宜的条件如何,教学中帮扶程度如何等问题希望支撑系统提供的分析数据,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反思精度,便于观察者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观察核心观察点,支撑系统建设必须围绕该任务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课堂教学的 “讲、听、练”是教与学的沟通到达程度的主要表现, “讲了清楚吗,听了明白吗,练了会用吗”最终指向学生学习的参与、发生、理解及迁移等,应用微能力支撑提供上述数据分析报表,通过数据表征学生注意力持续性,只有通过分析教与学的沟通到达程度,才能决定教师的刺激力度要否加大,教学设计要否调整。

微能力支撑的过程性评价是借助机器语言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加快信息交流速度、提高分析精度,提供决策支撑,提高了评价效率。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调整,为了改进。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调整,让教学目标更明晰,学习任务分工更明细,教学情景创设更适切,知识本质揭示更清晰,问题规律呈现更充分,思维培养推进更细密,应用能力迁移更到位,学生自主学习力进一步提升。多年的评价与改进,教师教学设计逐步优化,教学能效逐步提升,课堂效益逐步提高,区域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微能力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人机沟通的结果性描述,而非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展示。加上区域教育工作者研究能力有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区域教师课堂改革理念更新要假以时日,信息化与课程融合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限制,要真实客观评价课堂教学全貌,路还很长,希望未来的智能教学模式能更有效支撑过程性评价,完成帮助人学习的核心使命。

课题项目: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建构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以江门市为例》(课题编号:2022ZQJK050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 褚献华编译.现代教育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5

[2] []特蕾西 K.希尔.杜丹丹 杭秀 .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

[3] 盛群力 褚献华编译.现代教育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1

[4] [].E.梅耶 .盛群力 丁旭 钟丽佳 .应用学习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7

[5] [].E.梅耶 .盛群力 丁旭 钟丽佳 .应用学习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52

[6] [].E.梅耶 .盛群力 丁旭 钟丽佳 .应用学习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9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