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生活化,传统融入成效佳 ——以中班《端午节》为例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生活化的课程设计是我园“清润”课程特点之一,是幼儿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而渗透传统文化的生活课程更是中班幼儿五育并举的必要产物。在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理念之下,结合我班开展的《端午节》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同环节进行生活化融入的实践案例,探讨了生活化课程设计中提高幼儿兴趣,收获端午节相关知识,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多种策略。
DOI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11月第21期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课程生活化,传统融入成效佳

——以中班《端午节》为例探究

高招娣 吴春琴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摘要生活化的课程设计是我园“清润”课程特点之一,是幼儿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而渗透传统文化的生活课程更是中班幼儿五育并举的必要产物。在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理念之下,结合开展的端午节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同环节进行生活化融入的实践案例,探讨了生活化课程设计中提高幼儿兴趣,收获端午节相关知识,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多种策略。

关键词清润课程  生活化  传统文化  端午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要求我们把幼儿园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幼儿从小对文化的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儿童立场借课程生活化,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信息,促进多元发展,实现幼儿身心美”、“行为美”、“语言美”“智慧美”“艺术美”的教育目标。下面以我主题活动《端午节》为例谈谈借课程生活化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

   一、创设自主宽松促进幼儿积极参与

自主情境,利于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求、能力特点进行适宜的自主选择;而宽松的氛围,更利于幼儿张扬个性,发展自能力。为此在课程生活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多种方式来创设自主宽松的氛围,以促进幼儿积极参与。主要从如下二点做起:

  (一)全面了解,抓住兴趣点

多渠道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发现幼儿的共同兴趣,才能真正迎合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合适的切入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为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之初,观察到孩子们谈论家长在生活中包粽子、吃粽子的生活经历十分有兴趣,但对于端午节的知识缺乏了解,为此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结合生活设计了端午节活动课程。活动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了解传统文化。

(二)生活融入,氛围更愉悦

结合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氛围,以实现幼儿积极参与、提升能力的目标。例如前期调查端午节的由来,孩子在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对于生活中的场景自然张口就来,屈原、汨罗江、吃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吃黄等”这种宽松的教学给幼儿带来的是参与的热情。接着我引领幼儿走进绘本故事《小艾的端午节》。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端午节由来、研究端午节的习俗、感受端午节的神奇。看着幼儿发光的小眼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活动效果自然高。由此可见,在生活化活动中创造宽松学习环境把幼儿园、家庭、自然都作为幼儿的活动基地,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是积极有效的,自然成为了活动的小主人。

   二、融入传统文化节日,强化幼儿亲身体验

生活化的课程设计是幼儿提升能力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而渗透传统文化的生活课程更是中班幼儿五育并举的必要产物,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融入传统文化节日,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得到能力的迅速提升。

  (一)传统文化借多元化手段融入

在生活化课程中的融入传统节日元素,需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进而把这些节日文化元素以多种手段融入课程教学中。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的记录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而且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借儿歌导入,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戴香包。孩子们唱着朗朗上口的歌谣,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幼儿从儿歌走进课程,儿歌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藏着天文、风俗、医药等悠久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讲故事、艺术创作”等方式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节日融入。

  (二)传统文化以多情境体验拓展

不同情境下的亲自体验,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而传统文化节日的课程融入,也可以给幼儿不同的情境体验,以此让他们发现节日的独特魅力。例如给幼儿营造“故事情境”,孩子们听故事、看视频……在了解端午节由来的同时,更了解了楚国大夫屈原的爱国情怀。幼儿在这节日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龙舟、粽子、艾草、黄等端午习俗更是把幼儿积极性推上了高潮,感受传统文化、品味美食、观看习俗,如同让幼儿走进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看、闻、吃、说,大家在课程活动中乐趣无穷。

   三、拓展家园合作渠道,密切师幼家长互动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实现家园合作,才能实现幼儿更好的发展,价值的理解、支持、参与、帮助是幼儿园教育最大的助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离不开家园的合作和家长的支持。为此融入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应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中进行。

(一)走进社区,观察体验并重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而这一切离不开与幼儿园的沟通家园合作不仅是家长和教师就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娱乐进行沟通和联系,还应该带孩子们走入不同社会区,借新的力量拧一股合力,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互动的幼儿教育网络。例如在《端午节》民俗体验活动中,课程开始之前,家长配合幼儿园,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认识社区开展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接着,设立社区活动角,展示幼儿在社区中观察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社会活动,提升幼儿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思维活动,促进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孩子的活动兴趣在家长的陪同下更加高涨

(二)深化体验,有序描述评价

家园合作的多种体验活动,虽然让幼儿有了深刻的体验,但我们还有必要对此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孩子把这些体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认知能力,如此则要开展有序的描述与评价活动。例如在端午节》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是开展了社会活动寻找端午节让家长带孩子进行多种体验;进而在班级中孩子自主表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孩子说到大街小巷许多卖粽子的,有红枣的、肉馅的、豆沙的等不同口味的粽子;还有的说起超市有卖雄黄酒的、艾草香包的、有练习龙舟的等等。在描述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观察发现了端午节在生活中带来的变化,还借助讲述落实了对端午节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我们又开展了“我和妈妈包粽子”的设计大赛活动,并进行多元化评价,如此设计真正幼儿在家园合作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生活化的创新与深入,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入,幼儿在传统文化融入的生活课程提升了五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走进自然、加强家园合作、科学探究实践最终打造我们浙光幼儿园的清润课程特色。当然,主题活动离不开幼儿的自主、尊重善思、合作、探究,为此在新形势下的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性,注重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培育健康生活、知礼乐行、好学善言、勇于探索、尚美悦创全面发展的“完整”儿童

参考文献
  [1]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梁爽.家园共育 “心”开始[J].现代交际.2011,(12).

[3]周淑平.谈幼儿课程开发与培养[J].《甘肃教育》.201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