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其中信息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新课改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必须设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运用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一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二是针对性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能力;三是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
DOI
作者丁诗泽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4-03-2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丁诗泽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溪边小学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其中信息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新课改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必须设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运用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一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二是针对性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能力;三是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已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无处不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帮助他们认识信息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获取和利用信息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信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信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利用信息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如搜集某个话题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获取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培养他们辨别和筛选信息的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渐养成主动搜集信息的习惯,提升信息敏感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信息分享意识。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

教师还应提醒学生重视信息安全,在获取、利用信息的同时,学生也要学会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自己和他人的信息,面对网络上泛滥的虚假、低俗信息,学生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更不转发。通过日常的教育和提醒,学生能逐步树立起信息 安全意识,在享受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 懂得如何避免信息泄露和网络陷阱,成为理 性、谨慎的信息接受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从认识信息、搜集利用信息、分享信息、信息安全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发展。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针对性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提升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的能力,小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浏览新闻、观看视频,与家人朋友进行网络通话,玩耍一些儿童APP等。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经验,在课程中创设一些真实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工具,对班级图书进行登记、分类、借阅管理。类似的生活化学习项目,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获取信息是传播、应用信息的基础,教师应在课程中系统地安排信息检索、网上资源利用等内容,提升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和使用百度、谷歌等常用搜索引擎,掌握关键词检索、布尔逻辑、搜索技巧等策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信息检索活动,并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甄别、比较、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百科、在线电子图书馆等工具,拓展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获取的全面性。

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应用信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分享、呈现信息,比如利用多媒体 制作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整合为一个幻灯片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学生可以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分工撰写报告,开展异地协作,利用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学生可以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学习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在创作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编程、动画制作等 工具,将知识转化为新的信息产品,在创造中实现高阶思维能力 的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要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取、传播信息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课堂中教师应融入信息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信息的所有权、隐私权等,懂得在获取、利用信息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 相关的法律规范。

 

三、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案例,如"蓝鲸死亡游戏"、"黑客攻击"等,引发学生思考在获取、传播信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通过讨论,学生能意识到,信息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同样需要遵守道德规范。泄露个人隐私、散布谣言、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都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

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别策略,比如学会查看信息来源,评估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学会比较不同渠道的信息,主动识别虚假、片面的内容;学会根据已有知识,独立思考信息的真伪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训练,如"谣言粉碎机"活动,提供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查证,从而提高鉴别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树立起理性、审慎的态度,不盲从、不轻信,更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更加隐蔽、容易发生。

当今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数字足迹越来越多,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密码,不轻易向他人透露。同时,学生要学会设置隐私权限,不在网上发布过于私密、敏感的内容。对于网购、网银等涉及资金交易的活动,学生更要提高警惕,核实服务方的真实身份,不贪图小便宜而落入陷阱。

 

结论: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阶段是养成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能、形成信息伦理的关键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信息素养导向,从三个方面着手:渗透信息意识,强化信息技能,加强信息道德教育。要创设生活化、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获取、辨别、传播、应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信息伦理规范,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相信经过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定能提升信息素养,在智能时代拥有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胜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J].科普童话2020(26):116.

[2]李荣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0(14):43-4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