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润”课程中,让好习惯养成润物无声

摘要 【摘要】摘要: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这些习惯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在我们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中,用清丽朗润,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在每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来浸润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DOI
作者倪琳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月第11期
出版日期2023-11-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清润”课程让好习惯养成润物无声

倪琳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312025

 

摘要: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这些习惯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在我们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中,用清丽朗润,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在每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来浸润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重点词汇:早期教育 儿童教养 好习惯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强调考试教育,一心只求孩子取得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们人格和能力的塑造。历史记载,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临终时,曾渴望品尝儿子亲自做的馍,但当他的儿子学会做馍后赶回来时,他已经离世。他遗留下的便条上写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吃自己辛苦赚来的食物,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应依赖天时人力或家族,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显然,他临终前仍然教育儿子要学会独立和自力更生。对于我们现今的家长来说,这不正是一个启示吗?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挑战自我,创造一个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二)在我们的家园和社区里,注重和塑造孩子优秀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包括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学生在内的"最受尊敬的十人"调查中,结果揭示了在日本和美国的中学生最尊敬的人物中,都将父母包括在内。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中学生选择了电影明星和运动员等。这真是让人悲哀!难道是中国父母不值得吗?事实并非如此。独生子女的现状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培育中。单方面的付出和大方给予,却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培养,忽视了孩子对父母、长者和社交的尊重和爱。这让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淡、任性、放纵和不负责任的坏习惯,这不仅对孩子自己造成了伤害,对父母和社会也带来损害。

二、系统性、更富专业性的手段和策略,确保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

(一)采用制度化运作,实施有序化的教育策略,幼儿园有必要建立一套常规制度并对儿童进行条理化的教育。3~6岁的孩子正处于性格和品质培养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他们的性格特质在塑造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次的变化。因此,教育内容需以有序化的方式进行。

考虑到幼儿的特性和成长需求,在我们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设定了幼儿日常活动规范,此规范定义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过程中需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定了儿童在衣食住行以及人际交往等方向应持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准则。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合理的睡姿,餐后清理餐具,活动完毕收拾用品等等。通过串联时间的教育内容,比如入园时的爱群教育、妇女节的爱母教育、儿童节的优秀儿童教育以及建党节的爱党教育等。

通常,在我们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期望幼儿遵循"三轻":轻声细语、轻手轻脚,小心翼翼放下物品;并对幼儿实行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餐食过程中应 "三净":碗净、桌净、地净,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观念。午睡时,则期待他们能自行脱去衣物,自主管理衣物,将衣领整理好。我们都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到"亲力亲为,学习新技能,坚持已掌握的任务"。由于每个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手法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我们会透过观察儿童的不同心理特质,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浙光幼儿清润课程中——家居环境的支持对于孩子适应成年世界的过渡是不可或缺的,而现阶段,在孩子的习惯教育上,我们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和上一代,例如父母、祖父母甚至教师,可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可能对“优良习惯”的含义理解得并不十分透彻,毕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天性和原始冲动。对于很多问题,我们的观点、文化、习俗和习性可能都沿袭了过去。例如,很多人非常重视自家环境的清洁,居所一尘不染,但是在对待公共环境的保护上却做的并不尽人意:随处吐痰、乱丢废弃物、大声喧嚣等。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些行为反过来对他们孩子的成长犹如负面导师,传递出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能通过参加家长大会和学校研讨会来接触并深入钻研儿童品行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专题和小园地正持续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通过每月的书信沟通,我们能够随时与家长对话,让家长和老师都能实时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园的动态,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家长参观日和家园共育活动,我们可以引领家长更进一步理解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激发他们自主和积极地扶持我们的教育任务。只有当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行为态度协调一致,良好习惯的落实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

(三)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为孩子们播种自信的根基。杰出的教育者陶行知曾经建议:"我们应该把孩子们当做探索未知的小勇士,让他们能够大胆地去挖掘隐秘的文化珍宝和无尽的宇宙秘密。"我们致力于教导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技巧,重点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用心塑造他们友善、勇敢、能解问题、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优良特质,可却常常忽视了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即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自信心的培育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部分。所指的自信心,就是源于正面自我认知和希望得到他人、团体和社会赞赏的积极心态。自信心让人能够对自我能力有准确无误的理解并做出评估。例如,许多孩子在手工技能、行为模式等方面还未达到群体生活的标准。在幼儿园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照顾自己的技能上,常常显示出自信的缺乏。自信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他们达成梦想和目标的原动力。只有具备了自信,孩子们才会充满信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和挑战。

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首先,保护孩子强健的身体的关键是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个人卫生,如洗衣和保持身体清洁,以及公共卫生,比如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比如按时吃饭,避免挑食,以及做到按时休息。其次,在培养孩子变得独立自信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是非常必要。教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尊重他人的财物,理解和关心他人,以及彼此互助,这些都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最后,影响孩子职业成就的因素就是持续的专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成就的关键习惯。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力量,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可以帮助孩子在思考、技巧和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

[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

[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

[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

[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