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

摘要 【摘要】摘要:“双减”的目标是要建立优质的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减少作业量和时间,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而言,就要向课堂有限时间要效率,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响应号召,纷纷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最优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提质增效。本文基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 对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教学作了深入探讨。
DOI
作者陈影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

陈影

南宁市江南区壮锦初级中学

摘要:“双减”的目标是要建立优质的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减少作业量和时间,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而言,就要向课堂有限时间要效率,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响应号召,纷纷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最优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提质增效。本文基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 对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教学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

引言:“双减”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定,它要求国家从战略高度为党和国家提供人才,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的实施, 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学结构,促进了我国教育生态的积极变化,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目前大部分初中教育教学受到政策细节落实不到位、学生没有自觉性、教师不能够完全适应新政策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现“双减”下的有效初中语文课堂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收获,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所以,促进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是尤为关键的。

一、“双减”的基本导向

 “双减”政策的开头这样写道: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现提出若干意见。不仅如此,在总体要求中,更是明确提出指导思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全面育人为核心目标代替实际存在的考试至上、升学至上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并不是不管学生的成绩,而是不能以“升学”为唯一的目的,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同时, “双减”减的是校外补习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并不是要减教育质量。因此“减”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手段和路径,“减负不减质”才是关键所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

1.优化预习环节,实现教学“减负增效”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前预习,既能促进课堂学习,又能使学生摆脱机械重复无效的学习,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例如:预习的目的是为的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导学案的应用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启发进行思考探究,学会独立学习。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体现一定的方法指导,即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环节时可注明提示语,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反思”,又或是提出问题时给予学生方法的点拨。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时,在“朗读”环节可以做如下提示:第一节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舒缓的语速,读出诗歌描绘的美好景象;第二节应该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三节应该用轻缓的语调,读出牛郎织女团圆生活的美好;最后一节应用欢快的语调读出牛郎织女生活的美好和诗人的向往之情。通过这样方法的点拨与提示可以有效的提高课文预习的效果。通过对朗读要点的提醒,学生知道以朗读作为预习的切口,知道如何去预习诗歌。

2.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通过情境的直接方式,反映特定现实事物的相关背景和书本认知中所表达的现实事物,并将抽象与形象、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优势的中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大胆创新,重新设计不同教材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该部分知识学习的印象。

例如:以《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交融的情境,渲染古诗意境,为学生呈现一个游子正骑马在古道上行走的场景,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设定此情境,意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情境,体悟其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相比以往直铺平叙的教学法效果更佳,能极大的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眼、耳感观,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化解了元曲的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体悟这首元曲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3.布置分层作业,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高效教学同样也是要求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然而,作业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可以通过改变学生作业量,分层布置作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时,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学习任务,如本文所批评的论点是什么?这篇论文的论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进而深化对课文的认知,领悟课文的主旨思想。随后,引导中等生整理课文的论证思路,对每个自然段内容进行归纳,同时提出如下思考问题,如作者为何要以"中国人丧失自信了"为批驳论据?引导学生理清批驳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观点,而哪些是错误的论点,进而掌握批驳的方法。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他人论点的?解释文中各段落中"中国人"的含义,体会嘲讽语言的风格特点。这种分层方式,让不同层级的学习参与阅读解析和探究,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当前“双减理念”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模式做出积极的改变,不再以传统的教学思维履行教育职责,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教育形式, 既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实现减负增效。基于此,本文将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围绕初中语文有效性提升展开研究, 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其他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薛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17):2.

[2]卫建廷. 浅谈"减负增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文学少年, 2019(5):1.

[3]王峰.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初中语文高质量课程打造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1(11):71-7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