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王宏琴
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
摘要:过去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变化,这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带去了一定影响,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引导,让他们在“学会”的基础上实现“会学”,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的效果突出,而且经论证,小组合作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确不错。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实施方法
与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不同,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不断锻炼个人的综合能力,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为此建议教师将小组合作模式渗透于高中数学课堂,让学生在与他人意见的碰撞下,形成更科学的学习思路、探究方法,更灵活地应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此前有一个调研公司邀请了大量学生参加了高考模拟考,这些学生中一半是热衷于小组合作的,一半学生则喜欢按照背诵公式定理、反复做题的方式去学习,最终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学习小组,而且合作学习小组的参与者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数学水平、更突出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积累知识,并做好灵活应用。另外,在与合作小组学生沟通时还发现,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动力,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的过程,这大概就是大家能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并且高效做题的关键原因。
二、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措施
1.在概念课中的运用
在高中数学教材内涉及的抽象复杂概念比较多,理解起来的确有难度,一旦在理解中陷入了偏差,就会导致错误应用。为此建议教师积极渗透小学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举个例子,在围绕《数列》展开教学时,建议教师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五猴分桃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内容是桃子成熟了,猴子将桃子摘下放到一起,第一只猴子尝试分桃发现最后剩下一个,它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于是将桃子吃掉,带着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离开,第二只猴子认为桃子还没分“人”分走所以自己随机分桃,分到最后多了一个桃子,也按照第一只猴子的方式做了,后来的猴子也按照以上步骤去展开最后故事结束。接着教师要提出问题,同学们,请问一开始有多少个桃子,剩下的一堆里总共又有多少个桃子。
其次,在听到问题后,许多学生陷入了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展开下一步的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展开合作探究。在分组时,教师要确保每个小组的实力维持均衡状态,然后向大家导出如下的任务:任务1阅读课本,了解数列的定义、表现形式;任务2小组探讨,回答如下的问题,2,4,6,8,10与10,8,6,4,2是否为统一数列?{an}与an的区别是什么。已知an=n(n-2),其中n属于正整数,请写出数列的第5项、第9项和第11项。
在结束以上流程后,如果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就说明他们已经对数列的概念形成了清晰的认知,只要布置练习题,让大家做题即可。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问题,教师则应该对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共性偏差展开深入、集中性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安排专项练习。
2.在定理课中的运用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定理则是揭开这些联系的重要工具,如果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就难以掌握精髓,学习质量会越来越低。为避免这类问题,在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举个例子,在围绕《正弦定理时》展开教学时,建议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去推进:首先,导出问题,激发兴趣。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A、B、C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BC边和∠B保持固定状态,AC边可自由旋转,∠C的大小与AB边的长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接着引导学生尝试绘制草稿图、在探索后寻找得出答案。其次,带领学生回忆知识,推理定理。具体来说,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引导,让他们回忆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归纳出正弦定理的定义、变形式。再次,布置练习,加深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向学生分享一些题目如“正弦定理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等等,让他们接受做题训练,以此来进一步巩固理论。
综上所述,在过去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教师能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积极践行小组合作模式,就可以因此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正是因为如此,建议教师可以参考以上所说——在概念课中运用;在定理课中运用的方法作为切入、进一步构建课堂,如此应该就能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学习,大大提升他们的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燕宇.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01):126.
[2]王志玉.小组合作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构建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