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相关思考
刘丹 吴建强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新民九年制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探究式教学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中获得新的发展。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还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学习起到一定帮助。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展开思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兴趣难激发、文本难理解、情感难把握等问题依旧存在,既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又阻碍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产生助推作用。因此,本文从情境探究、导学探究、小组探究以及难点探究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情境探究,引发参与兴趣
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考虑,对于较为抽象的语言知识难以理解,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而以直观具象的情境作为导引,使其对此展开探究,更易于引发其参与兴趣,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同时,情景化的设计,还可促进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以景生情,以情促学,从而更好发挥其主观能动,实现其深度学习。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鸟的天堂》的学习中,本文记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并通过动静结合、寄情于景的方式进行表达,但在个别句子的阅读和理解方面,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困难,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等句子,为使其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内在含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情境再现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相关语句的重点学习与思考。这样,既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又提高其学习效率,并通过情境感悟的方式体会字里行间之中的人文内涵,进而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
二、导学探究,构筑开放课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为其预设导学目标,明确探究方向,保证其主观能动的有效发挥。同时,与传统教学不同,导学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发展情况,并结合实际需求和培养要求,优化导入,创新应用,为其构筑开放、自由的学习课堂。此外,在导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需保持内容的连续与连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而引导其实现螺旋上升。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的学习中,本课以借物喻人的记叙手法,缓缓道出“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基于实际学情的考虑,教师可预设以下导学内容:①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题?围绕其主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②阅读第6-10自然段,解读花生有哪些好处?其可贵之处是什么?③通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有何不同?父亲对我们有何希望?我从花生的品格中感悟哪些道理?等等。另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还需把控整体节奏,使其在合理探究的范围内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三、小组探究,优化语言思维
小组探究是探究式教学较为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情况,设计多个探究专题,并将其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使其通过自解交流、相互研讨等方式探寻解决方法、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小组探究的实施,还可汇聚不同观念和想法,形成碰撞和交织,这将对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其内容划分为三个探究专题,即“文中‘不可估量’一词的体会与替换”“题眼是毁灭,为何要用大量篇幅描写它的辉煌过去”“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跨学科)”,并按照交叉编组、差异混合的方式,使其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找寻其意义,体会其情感。此外,在小组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保证小组合作的质量与效果。另外,教师还可采取组内研讨、组外交流的方式,将各个专题的探究情况进行公示与评价,形成整体、建构思维,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动力。
四、难点探究,落实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也是推进其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以学习难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发展,衡量认知水平,科学引导、合理应对,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质量。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的学习中,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考虑其故事背景和时代环境的不同,现阶段小学生难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以及崇敬之情,对此,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从环境、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探究,如“噪声震耳欲聋”“一双疲惫的眼睛”“四个立刻”“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等,进而提高其理解、升华其情感、把握其深度。
总之,探究式教学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并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发展给予正确导向。同时,在探究式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两点:一是目标。把握探究目标,明确学习要求,才能更好的保证其师生互动。二是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探究形式,时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而引入恰当且适宜的探究活动,从而实现其能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怡萍.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渊(小学版),2021(12):0062-0062.
[2]黄幼晶.分析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