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究
兰岚
广西 南宁市菠萝岭小学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保障德育融合的效果,增加德育教育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课程与德育的融合缺乏联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的融合实践效果,进而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融合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形成基础的法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理论课程,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将课程和学校德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心理、优良道德品质等,使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为一体,培养学生成为懂法治、有信念、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很强的德育价值和学校德育中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能够及时打破教师传统教育理念,使得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各种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扩展学生的知识眼界,结合课堂和学校活动、节日庆典、社区活动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审视原有课堂教学经验,优化实践活动,通过多样性的教育和评价方法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力,进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越道德共同成长[1]。学校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延伸,在学校育人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两者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还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德育的融合缺乏联系
学校德育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活动开展的载体,两者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德育工作融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清楚认识到课程教学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融合工作并没有做到位,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进而严重影响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工作的融合效果。学校的德育一般情况下是由班主任进行开展,通过班级管理的模式对学生提出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而在实际融合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缺乏联系,两者没有将教育形成合力,使得教育效果被弱化[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很多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使得学生对学习出现倦怠感,进而影响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德育工作。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单一的以说教方法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造成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比较弱。在实际课堂上由于教师缺乏创新,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比较低,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不高,进而严重影响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的融合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较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进而限制着德育工作的落实。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依赖于教师,只能被动听从教师安排,没有自主探究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被固化,造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的效果不佳[4]。
(三)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受到教学进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讲解理论知识,使得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评价活动,学生不能清楚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进而不能全面了解学生有没有达到实际教学要求。同时,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认识需求,造成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不能真正落实德育教育,没有有效将德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不能及时进行评价[5]。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渗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进而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遵守纪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表扬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并让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针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许,提升学生的荣誉感,从而长期坚持纪律。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坚持无边界教育理念,将课程中德育素材进行中分挖掘,为学生讲解传统历史故事,分析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积极开发校园环境,增加引入生活元素的途径,充分发挥校园场所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育人环境,在学校内增加网站、校刊、海报、墙面等地方渗透生活化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多类型主题的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融合,根据教学目标调整学校德育活动,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应该增加到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并根据学校德育活动灵活调整教学时间。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德语活动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设置特色作业,对课程教学成果进行巩固,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成长日记中可以记录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成长日记中清晰掌握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形成成长轨迹,清楚看出学生生活态度、行为习惯、观念思维等方面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实现两者融合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渗透知识,还应该进行体验训练,在整合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真正理解法律的含义,并形成法律意识。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在体验中感知法治,在感知中树立法律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适合学生特点的道具,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为道德与法治体验训练提供平台。在学校的帮助下教师应该邀请模范人物或先进集体人物开展座谈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如:征文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比赛,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如:青年教育中心、青年拘留所等,使得学生重视自身的道德思想和法律行为,还可以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教育,还要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能够用心体验和感知,进而掌握基本知识,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德育相融合,进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另外,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应该注重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理生活、自我思考,在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过程中开展集中学习,在互动中融入心理教育,让学生学习集体情感、群体相处等内容,或者是通过视频拍摄、情境表演等方式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并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心理德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可视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比较倾向于传递知识和分析理论,忽视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技能应用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中教师应该积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学习问题,并通过高道德标准对自身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要求,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教师应该实行综合性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成长可视化。例如:教师在讲解“低碳生活每一天”知识时,学生应该认识到全球变暖对于人们生活的危害和负面影响,了解造成全球变暖的因素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德育知识,如: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环境保护的方法等,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思考自身收获了什么,并应该怎样将课堂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比较,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行为。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和梳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应该根据其他学生的评价及时将不足进行改正。同时,教师应该梳理总结性评价过程,指出学生学习中的认知错误,并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还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和主动参与。这种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可以客观、公正的看待自身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有效解决对策,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整合的效果。
(四)融入民族文化内容,优化德育教育手段
教师除了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指出,还应该融入民族文化内容,将学校传统花灯制作当做课外资源,根据课程主题收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充分利用民族手工工艺的歌谣、图片、视频、书籍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民族花灯制作。教师可以开展花灯制作手工活动,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废旧材料,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创意花灯,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制作手工花灯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花灯的历史由来,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复杂、难度大的花灯制作,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半成品花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将学生制作的花灯作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民族文化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悟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尤其是革命文化距离现实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只是认识国歌、国旗、国徽、人民币等,并不了解其象征的意义和背后故事,融入民族文化内容让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从民族文化中学习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五)构建家校互动课堂,提升思想道德
通过开展家校共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学生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家庭当中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比较多的,父母自身的言语和行为对于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父母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应该将家长作为学生的榜样,在家庭环境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家长和学生都成为教育对象,让家长步入课堂充当学生的教师,让孩子做家长的教师,形成一种双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家长带动学生,学生激励家长,进而实现相互进步,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在讲解“家是最温暖的的地方”知识时,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照顾自己是应该的,不善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缺乏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今天我当家”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父母一天所需要做的事情,如:买菜、洗衣、做饭、拖地等,在活动刚开始时学生是激动的、兴奋的,随着不断干活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学生会感觉到劳累、疲倦,进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充分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也能够让父母体验到平时一味说教、指责孩子是不正确的,对于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进而父母在后期教育中及时做出改变。构建家校互动课堂,以德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得学生真正明白尊重、关心、感恩父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真正实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心理层面比较被动,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备丰富的绘本故事,通过道德故事开展情感教育,增加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绘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家长和孩子情感交流的途径,也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视野,引发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德育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渗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可视化、融入民族文化内容,优化德育教育手段、构建家校互动课堂,提升思想道德,在教学中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丽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亚太教育,2022(16):71-73.
[2]杨利.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7):137-139.
[3]高爱华.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开展德育[J].家长,2022(14):37-39.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究[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2:815-819.DOI:10.26914/c.cnkihy.2022.012751.
[5]陈美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2(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