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
袁欣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小学
摘要:美术是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艺术的重要象征。美术通常被赋予情感和思想的传递。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水平。因此,美术课堂不能盲目地等同于美术教学,还需为小学生提供素质培养方面的服务。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逻辑思维。新课改全面落地后,对小学美术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学生热情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视觉能力,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
关键词: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欲望,让他们更加热爱美术学习。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以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第二,教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课堂审美氛围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艺术品或者画作,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体验它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或者组织一次美术展览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和独特之处,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探索精神。第三,通过创设情境和营造课堂审美氛围的方法,小学生美术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通过学习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教育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鼓励学生想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想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动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进而去展现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在实际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配色,画图,教师站在观察和引导的位置上,协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在这样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改善的更完美,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魅力所在。
三、运用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参与实践
高效课堂的构建,实质上是挖掘内在效能、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因此,教师需分析学生的学情和特点,以课程大纲为依据,确保美术教学的质量,让全班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参与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大多十分活泼,教师在美术课程中要善于挖掘“小组合作”的无限能量,激活个体的内在效能,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发现美丽》这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美好事物,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的特征。针对班上的表达型学生,教师需要将他们分成1个小组,要求他们进入深度讨论。依托新媒体技术,为小组成员链接网络平台上的教学素材、资源。结合教学展示,要求学生自行作画,以提升他们对美术的临摹能力。除上述外,各小组绘画结束后,需要从中挑选一名代表,由他来分享本小组提交的画作,激发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对美术课程的探索欲,帮助学生培养清晰、科学的美术认知,鼓励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培养较高的美术核心素养。
四、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给予学生适当奖励
在学生完成规定的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美术评价的补充部分,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评价,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做作品有一个相当清晰地了解。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展览区,在对整个单元或者整个学期完成以后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家长进行参观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进而针对性地作出改正,提升学生的作品的满意度。
例如,在学习完《我的老师》后,待学完人物肖像绘画技巧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画妈妈肖像的作品,然后让妈妈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将妈妈当做美术创作素材,不仅可以发挥学生想象与创造力,还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布置这类作业,既需要家长的参与配合,作品完成后,还能及时得到家长的欣赏评价,要知道第一时间获得家长的认可与鼓励,不仅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自信,还能促进美术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趋势基本上都是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落实改革,同时也一直在践行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及标准。其中,对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主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需要提高重视,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