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诗歌教学

摘要 【摘要】曾记得元稹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道尽了那种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情,便什么也看不入眼之意。卓文君一句“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便换回了司马相如已飘飞的心。也因此被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 诗歌,四种文学体裁之一,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劳动生活,以其对社会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古代的文人骚客以他们智慧的双眼、独特的审美体验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经久不衰的传世佳作,让我们得以洞悉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理想抱负。那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DOI
作者王英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说说古代诗歌教学

王英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初级中学

 

曾记得元稹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道尽了那种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情,便什么也看不入眼之意。卓文君一句“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便换回了司马相如已飘飞的心。也因此被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

诗歌,四种文学体裁之一,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劳动生活,以其对社会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古代的文人骚客以他们智慧的双眼、独特的审美体验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经久不衰的传世佳作,让我们得以洞悉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理想抱负。那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把内涵丰富、意韵深远的古代诗歌传唱下去,带领孩子们走进那悠悠时空,领略古人的风采,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就更加义不容辞。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是非常必要的。

一、熟读成诵,走进文本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富有节奏感,更适合朗读。课前以朗读作为预习作业,课堂上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竞诵几种朗读形式,达到基本背诵的程度,诗歌的大概意思几乎浮于字面,自然显现了。

二、立足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凭借文字载体,整体感知古诗所写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聚于泰山一身,山南山北阴暗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白云,荡涤心胸,翩翩归鸟,飞入我的视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到那时,俯瞰群山,它们都会显得那样的渺小。通过对诗句字面的解读,诗歌的大概内容了然于心,这便是立足文本,整体感知。文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当然,古人写诗也并非为创作而创作,都是应境而生,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的创作目的也不过就是表现他那特定的背景和心境。而《望岳》前三联明显是写泰山之景,尾联写自己的志向。走进文本,发现这一点,整体感知的目的即达到。这也为深入理解古诗做了铺垫。

三、品读诗句,审美赏析

作为课内古诗,都是编委精挑细选而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都是传唱千古的名作。对于这些篇目,都应做重点深入解读。阅读是吸收,更是传承,所以,对诗句的细细品读,领会赏析便是诗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品词语

古人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对世界、人生的感悟,最后浓缩在精炼的文字中,文字是载体,而作者所用的精妙词语更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钥匙。这类词语在古诗中最为常见的是“诗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注意到这个“愁”字,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李白因朋友王昌龄被贬而为之担忧,抒发感愤,对朋友远谪表关切与同情。即通过诗眼洞悉主旨。元代诗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断肠”就尽现天涯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凄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最爱”一词也把诗人对西湖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完美展现。可见,找准“诗眼”,对我们理解古诗多么重要。

语言文字的魅力妙不可言,除“诗眼”外,还有一类词非常关键,那就是修饰性词语。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沙漠空旷,没有其它景物陪衬,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但用上了“圆”字就有了边界,仿佛少了刺眼的光芒,能够仔细地观赏,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地上一蜿蜒的黄河不见尽头,空中一温暖的落日斜晖倾洒,这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更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凸显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情景相生。此时此地,非“直”“圆”不能形容眼前的大漠之景,也没有比“直”“圆”更能形容诗人心境的词了。着眼于这两个词,诗人被排挤出朝廷那幽微难言之情溢于言表。

传神的动词也是古诗的一大美点。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写诗人隐居时在东篱采菊花的情景。他鄙弃官场黑暗而归隐,向往田园生活,所以,他的劳作并不是迫于生计,而是追求恬淡闲适。所以,句中他用了一个“见”字,表明行为的结果,而这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只是自己采菊时偶然一抬头,无意间看到了南山之景,正是闲适的表现。所以没有用有意去看的“望”。在开满菊花的篱笆前,走一走,停一停,嗅一嗅,摘几朵,偶一抬头,幽幽南山映入眼帘,随意、率性,热爱田园的恬淡,返璞归真的追求就通过一“见”字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苏轼所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精炼、形象、传神的词语,打开了走向诗人心灵的大门。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古诗语言的含蓄隽永之美。

2、析修辞

古诗文字的精炼优美也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乍一看,是在描写梨花,写春景。结合语境,它是在描写飞雪,写冬景。很明显,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把雪比作梨花呢?还是一夜开出的梨花?结合比喻的特点和作者所见的情景。这是写边塞的雪景,与中原不同,边地奇寒,雪很大,所以用了“千树万树”。边地气候多变,用“忽”,梨花本是开在春天,怎么会由雪想到它呢?一定是希望现在就是春天了吧。诗人用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风光,也表达出了惊喜之情和浪漫理想。比喻的运用,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使得边塞的壮丽中透出秀美,更给人美的感受。

3、悟手法

古人学辞赋,习音律,文学造诣高,他们即兴一首都讲究表现手法。所谓诗歌的表现手法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物、托物言志、运用典故、对比、象征、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等。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悟出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才能进一步读懂诗歌,读懂诗人。杜甫反映安史之乱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属于对破败的国都景象的描绘,意象是花鸟,众所周知,花鸟一同出现在画中往往是鸟语花香的怡人景象。然而,眼前却是草木丛生,鸟儿纷飞。诗人在这里借花鸟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痛恨,看到曾经盛极一时的国都变成了荒芜的城垣,竟长出了草木,不禁触目惊心,落下了悲伤的眼泪,借景抒情。诗人移情于物,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气,气概非凡。题为“出猎”诗句写“射天狼”,看似题旨吻合,而当我们知道“天狼”是主侵略的“天狼星”之后,就明白了,诗人是借打猎写杀敌报国。所以诗人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虽年老了,但仍希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爱国情怀。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调任密州实为贬职,任闲职。通过这一典故,诗人那爱国之情和豪放之态尽显,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豪放词风。典故,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诗歌的含蓄美

立足文本、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该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会获益匪浅。还会学以致用,会写一些简单的古体诗。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