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对策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更是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灯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开展教学。本文将深入剖析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1期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对策探究

徐嫦娥  陶荣美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更是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灯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开展教学。本文将深入剖析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德育;新课程标准;德育教育;对策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德育课程长期以来在社会本位理念和模式下发展,导致课程目标过于服从政治和社会需求,过度强调社会价值和工具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需求。此外,德育目标过于抽象和理想化,缺乏实际操作性和示范性,导致德育过程流于形式,失去实际意义。目标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

2.德育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当前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的支撑,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不高,难以理解和内化德育知识。此外,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未能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缺乏现实意义。

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单一

目前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德育教育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德育课程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考试或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评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对策

1.在德育目标设定上,要全面融合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目标定位上,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切实体现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德育课程不应仅关注社会需求,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通过将德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国家核心价值,还能培养个人的品格素质。政治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和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思想教育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道德教育应教授学生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德育的统一体。在德育课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增加关于团队合作、尊重他人、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整合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下的德育课程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

2.在内容选择上,应重视德育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课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并鼓励探究与创造性思维。这意味着,在德育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要侧重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机会的内容。这些内容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德育知识。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不断出现,这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应该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德育课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通过整合这些内容,我们能够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亲身经历的道德问题来设计教育内容。这可能包括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友谊、诚实、公平和责任等道德问题,以及他们在社交媒体和家庭中面临的道德挑战。教育内容还可以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抉择和决策,以及如何应对诱惑和挑战的道德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容易地将道德教育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接近道德。另外,可以利用学生的真实故事和案例来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和决策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更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性,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和行为。

3.在德育方法上要更新育人的理念,正确处理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

为了在德育方法上实现更新育人的理念,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传统的德育观念过分依赖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的自我教育。实际上,德育有两个核心功能:个体性和教育性。为了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学校应注重这两个功能的协同作用,同时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在实施德育课程时,应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民主式教育,从模式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然而,新时代的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因此,除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其个体性功能。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培养习惯。只有当德育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时,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是关键,而学生的自我教育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基于新课程标准,小学德育教育应全面整合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方法上,应更新育人理念,平衡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教学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6):112-115.

[2]戴春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启迪与智慧:下, 2023(3):0012-001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