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教人员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影响
黄健凤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作为幼儿启蒙阶段的关键引导者,幼儿保教人员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德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幼儿保教人员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影响,并提出了幼儿保教人员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策略,旨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保教人员;素养;幼儿德育
幼儿期是塑造个体品德和人格的关键时期,其中幼儿保教人员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德育的引领者。在这一教育阶段,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其人格魅力、专业知识和教育情操,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幼儿教师素养对幼儿德育的具体影响机制,有助于明确幼儿德育的方向和策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关注教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能力提升,成为了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幼儿保教人员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影响
1. 在生活中萌芽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主要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父母和幼儿教师成为其模仿和学习的第一批重要对象。幼儿教师的行为、思想以及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例如,教师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展现的公平、耐心和关爱,以及在解决冲突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宽容,都会被幼儿所观察并模仿。此外,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方式,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处理问题,从而在无意识中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框架。因此,保教人员和父母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举止,在幼儿德育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关键的示范作用。这要求幼儿保教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不断影响和塑造幼儿的道德观念[1]。
2. 在教育中开展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德育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德育活动和日常教育实践,对幼儿的道德、品质、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团队协作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公正感。例如,通过集体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的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协作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幼儿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
3. 在习惯中形成
在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日常德育实践的教育环境,促使幼儿将学习到的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教育实现的,更多地是通过实际行动和情境模拟来完成。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如“分享周”“感恩日”等,让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实际体验到分享和感恩的喜悦,从而内化这些道德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的教育机会,如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引导他们如何用尊重和理解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通过这样的实践和体验,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道德规范,而且在重复的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道德习惯。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依赖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细致观察、恰当的指导以及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道德上的引导和支持。
二、幼儿保教人员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策略
1.融合德育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幼儿保教人员应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的德育体验。这种融合不仅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还应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各方面,通过各种课程传递道德教育的理念,使幼儿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2]。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选择富含道德教育意义的歌曲,引导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感受歌词中的道德情感,借此机会讨论与歌曲相关的道德行为,如分享、帮助他人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创作表达感恩、友爱等主题的画作,通过创作和分享的过程,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价值。体育游戏也是德育教育的良好场景,通过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强调团队精神、公平竞争等道德品质,帮助幼儿在参与中学会尊重、合作与自律。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还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幼儿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德育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展现了如何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到各类课程和活动中,从而在幼儿心中植入正面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实践操作,培养道德习惯
通过日常的实践操作和具体行动引导,幼儿保教人员帮助幼儿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稳定的道德习惯。这一要求着重于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如尊重他人、勤劳节约等,从而使道德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行为之中。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小任务,如轮流负责班级的清洁工作,引导幼儿理解勤劳与责任感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幼儿讲解为何要保持环境清洁,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清洁环境的过程和成就感,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和内化这一道德行为。同样,在日常的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冲突解决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这种指导方式使得幼儿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时,能够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为修正。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和体验,幼儿在重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尊重、勤劳、节约等正面的道德习惯,这些习惯将伴随着他们成长,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实际行动,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幼儿道德习惯的形成。
三、结语
总之,幼儿保教人员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德育的效果和质量。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其言行举止及道德品质的高低,对幼儿具有深远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需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道德典范,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正义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环境将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米鹏旭.基于"保教一体化"的幼儿园保育员素质提升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
[2]谷吉红.分析幼儿教师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J].神州.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