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意义及实践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统筹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部署,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亟待高校、家庭、社会多方通力协作,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与社会时政热点融合,结合实际要求深化实践教学;发挥家长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网络媒介对爱国主义舆论风向的正向引导,以培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先锋力量。
DOI
作者陈阳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37卷9月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意义及实践探究

陈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统筹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部署,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亟待高校、家庭、社会多方通力协作,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与社会时政热点融合,结合实际要求深化实践教学;发挥家长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网络媒介对爱国主义舆论风向的正向引导,以培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先锋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谈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和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本文在探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涵、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从课堂融入、实践教学、榜样示范、家庭教育等维度就如何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试图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学术和理论。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涵

爱国主义教育自古有之,它是烙刻于我们血脉中的印记。南宋将领文天祥兴师救亡、以死报国;近代伟人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革命烈士刘胡兰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具备强大的感召力,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标杆。“爱国主义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淬炼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色,它既是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弥新的时代主旋律。”[]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

新时代是承接以往、开创未来的时代,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更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基于历史和时代双重任务的考虑,指出青年一代的使命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力,一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时代需要青年拿起建设发展祖国的接力棒,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成为优秀接棒员的时代新人,这是国家对青年的要求和殷切期盼。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不同时代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努力成为拥有坚定信念、宏伟理想的时代新人;向着社会主义奋勇前行,以己之力为民族复兴伟任增添星火。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极具生气的新生力量;要将爱国情怀、强国志向以及报国行动牢牢根植于新时代大学生心中,使其成为肩负民族重任的时代青年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最质朴、最持久、最深刻的爱国情感浇灌祖国的未来;使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的理论指导。要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热爱党、拥护党、对党忠诚、跟党走的优秀青年。“现如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国内局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局势站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形态阵地守卫意识的教育,是文化价值引领的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与艰辛,知晓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的巨大贡献,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使其将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转化到爱国的实际行动中来。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统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我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西化”与“分化”现象的出现,便是长期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程度缺失所导致的。[]小致个人层面,大致国家层面;爱国主义绝不是肤浅的理论教育,更是一种认同感教育,是一种情感获得。

个人层面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熟道路上的塑形器。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错误价值导向的影响从而出现思想偏颇和行为失范。[]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其三观的稳妥发展。同样,爱国主义教育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优秀爱国主义文化的传承。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大学生应重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的学习,坚定爱国心、传承爱国情。“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魄,而文化认同更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根脉。”[]用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熏陶,必然能够培养出捍卫国家的青春力量。

国家层面而言,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明天与未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更为振兴中华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外,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独断专行,大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政策;各种反动言论、无端指责、策划动乱比比皆是。所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格局、全球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以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民族复兴接力者和文化传承者,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向心力,才能助力我国以傲然姿态屹立民族之林。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构建的要求。关注时代发展,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让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获取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多方协同发展,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汲取爱国主义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融入思政课堂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一直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全方位地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其一,要将爱国主义时政热点与思政专业课程结合,将抽象理论实际化、可感化。用当下的新闻热点来阐释高度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生活相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社会实例,挖掘实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并通过思政课堂讲明讲透爱国主义的真谛;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度感悟爱国主义,在思政课堂中升华对爱国主义的根本认识,坚定自身的爱国主义信念。

其二,广大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堂的把控者,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融入思政课堂时,要自觉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建设,成为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创新性思维、广阔视野、自我要求严格、人格品行正直且爱家爱国的“六要”新时代思政好老师;带领学生感受祖国传承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用深厚且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信念,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坚定追随者和建设者。

  •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学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脱离你说我听的固有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不能浮于实际,而教育落到实处,转化为具体行动;从实际行动中领悟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需要校内实践的双合力,致力于实现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的统一。                            

就校内实践而言,高校要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于线下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体活动,利用周末或意义重大的时间节点开设论文征集、诗歌朗诵、情景剧再现、校史党史宣讲等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爱国主义红色氛围的熏陶;同时,利用好校园广播,讲述历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让新时代大学生置身历史与革命的洪流之中,切身体会中华民族今日成就得来的不易与艰辛。在线上做好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推广,利用新兴媒介发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视频文稿,结合时代特征,把握发展脉络,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思政教师在教授专业课时,可增加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课后实践作业,多借助先进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讲解等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

就校外实践而言,利用好党课、主题团课等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大学生走访红色革命基地、名人纪念堂、博物馆等,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满载历史教育意义的基地之中,在讲解中升华爱国主义认知;同时,若条件允许,学生们可尝试体会抗战时期战士们吃过的冻土豆、枯树皮,试过方知其中艰苦,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线上继续倡导大学生认真完成《青年大学习》,积极参与百年党史答题活动,回忆百年岁月峥嵘,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感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运用网络媒体等载体,宣传典型事例

网络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空壁垒,也拓宽了新时代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运用好互联网新兴载体,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限制边界;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形式,加大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也应延伸至网络虚拟领域。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社会典型事例,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党性意识是重中之重;任何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网络媒体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守卫国家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责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以积极向上、公正开放的方式报道能够彰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内容,能够将当下热议的网络舆论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吸引新时代大学生的眼球;在西方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纷杂的网络世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风向标。网络媒体工作者以一心向党的信念,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报道,改善网络环境;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信念的浇灌,自觉成为一名一心向党、热爱祖国的优秀青年。

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优化了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了解新闻时事的基本途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宣传爱国主义典型事例无疑成为传统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补充。新冠疫情期间,彭银华医生主动要求到疫情肆虐的抗疫前线去,在防疫隔离区奋战了一个月后不幸感染离世,但彭医生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可见,刻于骨髓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使许许多多的“彭医生”舍弃小家、保护大家;激励他们奋勇向前、逆流而上。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所以网络媒体要发挥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规模广的特点,加大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 注重家庭教育,发挥家长榜样示范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培育,更需要家庭的培养。“初始和基础阶段的教育对个人的启蒙发展启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教育为后来其品行、人格的培养乃至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奠基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小抓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规正自身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尽早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了解爱国主义并根植爱国主义。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名家庭教育十分成功的教育家。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在梁启超先生从小就培养和灌输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出国留学深造的子女无一人留在国外,全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可见,梁启超先生一生身体力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成就了子女们心系祖国、立志报国的优秀品行。梁启超先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进一步论证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加明确了爱国主义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润物无声的潜在影响。因此,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家庭教育,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和行为引导作用,从小打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

(五)饮水思源,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外部助推力,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内部推力。“智能物联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充斥着太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观念随着网络信息瞬时放大的传播,大幅度地削弱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身处此种环境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反思教育,保持自身思想的纯洁性和高尚性。

饮水思源,俗语有言:吃水不忘挖井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常常反思如今这样自由、平等、包容、开放、安全、强大的国家是如何而来的;革命先辈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洒下了多少热血;又有多少烈士倒在了黎明曙光照亮祖国大地的前夕。因而,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要以通晓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史、领悟党带领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光辉历程为基础,将爱国和爱党的赤诚信念根植内心。认知是认同的基础,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时刻反思自身的行为与思想,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树立责任担当意识,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都做到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归化。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一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永恒话题,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新理念,使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出时代的新生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心向祖国、具备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国之目标为目标,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业。回首中华民族艰辛坎坷的昨天,展望中华民族美好光辉的未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体端正自身社会角色,报道优秀事迹,弘扬爱国主义正能量;父母以身作则,发挥家庭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循着爱国先辈们的足迹、循着光的方向继续前行,以一腔爱国热诚助力中华民族奔赴光明未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刘籽婧,赵善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重内涵新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83-85.

[2] 赵培尧.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34-36.

[3] 曲建武,胥佳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151-154.

[4] 李明珠.四维度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6):66-69.

[5] 林意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2):78-84.

[6] 张红飞.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呼唤、现实机遇和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45-148.

[7]江晓晖.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9(09):113-11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