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精神,以劳育人
——隆平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黄鑫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省九江市 332020
摘要:隆平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隆平精神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隆平精神;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一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隆平精神熠熠生辉,隆平精神,以袁隆平为代表,是老一辈农学家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瑰宝,它凝聚了袁隆平及众多农业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彰显了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的崇高情怀。这一精神不仅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珍贵教材,更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内涵,成为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校应积极将隆平精神融入劳动教育,通过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隆平精神的核心要义
隆平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标杆,其核心要义深邃而丰富,涵盖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以及心系家国的大爱精神,这五种精神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隆平精神的独特内涵。在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方面,隆平精神体现了对科学无尽的探索与追求,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方面,它彰显了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则是隆平精神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它摒弃了个人私欲,将全部心血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则体现了隆平精神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最后,心系家国的大爱精神,更是隆平精神的灵魂所在,它将对家人的爱与对国家的忠诚紧密相连,展现了新时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隆平精神这一不朽的精神丰碑,隆平精神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和青年人的激励与鞭策,它将继续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隆平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隆平精神对于高校劳动教育而言,具有深远的价值,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领悟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历程,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认识到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树立,将引导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投身于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隆平精神中蕴含的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有显著作用,在高校劳动教育中,通过讲述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品质,这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激发,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隆平精神所体现的心系家国、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资源,在高校劳动教育中融入隆平精神,可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崇高情怀,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大学生将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隆平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将隆平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
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融入隆平精神不仅为课程注入了时代内涵,更为培养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隆平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要义与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通过将隆平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同时,隆平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品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课程目标,突出隆平精神的培育,是确保课程实效性的关键。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将隆平精神内涵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悟隆平精神的真谛,而创新教学方法,则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吸收和内化隆平精神,从而成长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一门名为“隆平精神与现代农业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这门课程的目标明确,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科研成果,培育他们的劳动观念、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该课程可以设计为几个模块,包括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介绍、杂交水稻的研发过程剖析、现代农业科技前沿探索等,每个模块都紧密结合隆平精神的核心要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领悟到追求真理、艰苦创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以及心系家国的精神内涵。为了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还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邀请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或袁隆平的团队成员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验和心得,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这样一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高校可以有效地将隆平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培养出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这些青年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活动设计:以隆平精神为指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在构建劳动实践活动体系时,以隆平精神为指导思想,不仅能够赋予活动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隆平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为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以隆平精神为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隆平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内劳动岗位设置与管理机制完善方面,可以借鉴隆平精神中的科学管理和创新精神,合理设置劳动岗位,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模式探索方面,则可以依托隆平精神中的开放合作理念,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最后,通过搭建劳动实践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经验,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隆平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共同搭建一个以“体验农业科技,传承隆平精神”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还将成为他们领悟隆平精神的重要场所,在实践基地中学校可以设立多个功能区,如农作物种植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农产品加工区等,每个功能区都配备专业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解答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亲手种植农作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学生将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并培养起对农业科技的浓厚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收获的农产品、制作的农业科技小发明等,并分享他们在劳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这种展示与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进步。通过这个以隆平精神为指导的劳动实践活动设计,学校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隆平精神,将激发起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
在打造弘扬隆平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时,高校需将隆平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举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高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立隆平精神主题雕塑或文化墙,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科研成果,这些雕塑或文化墙不仅成为校园的独特景观,更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精神力量,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平台,定期播放或刊登关于隆平精神的专题节目或文章,让隆平精神深入学生内心。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还应注重软环境的营造,例如,可以举办以隆平精神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科技论坛等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学术氛围中感受隆平精神的魅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以隆平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触和声音表达对隆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隆平精神的认识和认同。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隆平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袁隆平的科研基地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们的科研环境和工作状态,这种实地参观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高校在营造弘扬隆平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时,还应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如微博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还可以与校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隆平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营造,高校可以成功打造出一个弘扬隆平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更能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
在构建以隆平精神为引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将隆平精神的核心价值融入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走进乡村,体验农耕”劳动活动为例,高校可以设计一套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在活动筹备阶段,高校可以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将隆平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实践创新等要素融入其中,接着,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评价标准,确保评价过程有章可循,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活动实施阶段,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乡村,亲身参与农耕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创新实践成果,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展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迅速适应农耕环境并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反复尝试和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后,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和社会人士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的隆平精神特质,如是否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否敢于实践创新等,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高校可以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适当的奖励和表彰,如颁发“农耕劳动能手”荣誉称号、提供奖学金等,这些奖励措施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隆平精神。通过这样一套以“走进乡村,体验农耕”劳动活动为依托的评价体系,高校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还能有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将隆平精神融入评价体系,高校能够激励更多学生以袁隆平等科学家为榜样,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结束语:
隆平精神,这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灯塔,不仅是对袁隆平先生一生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高校劳动教育方向的明确指引,将隆平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更能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活动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可以推动隆平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引领作用的发挥,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明娥. 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融入农业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8 (05): 28-33. DOI:10.13947/j.cnki.yyzyxb.2023.05.008.
[2]肖艳. 隆平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J]. 大学, 2023, (12): 181-184.
[3]郑明娥. 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 (04): 92-95. DOI:10.20028/j.zhnydk.2023.04.024.
[4]周先进,史倩颖,刘艳军. 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价值与路径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 (03): 100-105. DOI:10.13331/j.cnki.jhau(ss).2022.03.011.
[5]史云霓.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 湖南理工学院, 2022. DOI:10.27906/d.cnki.gnghy.2022.000013.
[6]何其鑫,杨美霞. 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C]//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 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 怀化学院;, 2023: 3.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