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探索
褚红梅 王延安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中心幼儿园 277599
摘要:在当前“去小学化”的大背景下,幼小衔接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首先分析了“去小学化“给幼小衔接带来的挑战,接着从幼小衔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面对“去小学化“的要求,幼小衔接课程应体现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教学模式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学评价要突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在课程、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过渡。
关键词:去小学化;幼小衔接;课程设置
一、“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去小学化“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去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要回归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摒弃小学教育模式,体现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在“去小学化”的背景下,幼小衔接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育环境的转变、教育目标的不一致性,以及教育参与者之间的期望差异上。部分家长仍存在“越早学习越好”的误区。他们急于让孩子掌握识字、计算等小学学习内容,忽视了幼儿园阶段游戏、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这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压力,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要求,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而有些小学则忽视幼儿园学习经验,重新开始识字、计算的学习。这种课程衔接的割裂,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持续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通常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和身心发展,而小学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种从游戏到系统学习的转变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跳跃。例如,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们可能会对小学的规则和学习压力感到不适应,从而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业表现。其次,教师和家长在幼小衔接的目标和方法上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幼儿园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而小学教师则可能更加关注学术成就,这种差异使得孩子在过渡期间难以获得一致的引导和支持。此外,家长的期望也可能与教育实践不匹配,有的家长可能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即展现出优异的学术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在社交和情感上的需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幼小衔接成为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稳和富有成效的过渡期。
二、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实施幼小衔接课程
(一)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
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应着重于平衡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确保孩子们能够无缝过渡到更加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幼小衔接课程需要从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这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项目来实现,比如结合数学、语言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项目,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幼小衔接课程应包括社交技能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如何协作、解决冲突,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情感教育也是幼小衔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设计应帮助孩子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同情和理解他人,为进入小学的新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为了让幼小衔接课程更具针对性,教育者应根据孩子们的具体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过渡期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通过这样综合而富有创意的课程设置,幼小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还能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
在“去小学化”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幼小衔接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幼小衔接教学应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融入生动的游戏情境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勇于表达,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经典绘本《丑小鸭》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融合故事讲述与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丑小鸭》的故事不仅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深富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教师能够引导孩子理解多样性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性,这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适应具有积极影响。在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团队讨论和创造性表达等,来深化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在讲述《丑小鸭》故事时,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从不同角色的视角体验故事,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同理心,还促进了他们语言表达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如制作自己的“丑小鸭”模型,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创造和表达中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故事的主题。这种以故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衔接,还帮助孩子们在认知和情感上做好过渡,为进入小学阶段的更系统学习做好准备。总之,通过《丑小鸭》这样的绘本故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趣味性的结合,展示了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可能性,有效地支持了孩子们在关键转型期的发展需求。
(三)幼小衔接的教学评价
在“去小学化”的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教学评价需要采取多维度、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以全面反映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这种评价不仅涉及学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估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评价应从传统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包括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同伴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孩子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观察他们如何与同伴互动、如何解决团队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实际表现和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通过笔试成绩的表现。这种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改进。为了有效实施这一评价体系,教师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学习如何设计和应用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同时家长也需要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总之,一个全面、多元的幼小衔接教学评价体系是支持孩子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论:“去小学化”背景下,实施幼小衔接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综合施策。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设游戏化课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唯有不断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方能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扬菁,余滢莹,肖菊梅.“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去小学化”与“幼小衔接”的有效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117-121.
[2]刘磊.“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23(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