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
文静
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
摘要:构建新时期的中小学劳动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劳动认识、情感、习惯、能力、精神五个方面来构建中小学生劳动素质的评价指标。从认识、建立内容体系、创设载体、营造空间、建立教师队伍、质量保证、特点等七个层面来构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要点。在对中小学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指导学校的整体布置和创造出自己的劳动教育的特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发展和学科的劳动教育的融合起来,将老师的劳动教育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技能联系起来。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育评价;实践导引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德、德、美、劳三方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对其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仍处在一个认知的空白,要想推动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推动其在学校中的实际应用。构建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数,探寻实施导向的战略,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小学的重大任务。
一、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导引方向
(一)引导学校树立新时期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曾经有一段时期,学校里的劳动是对学生犯错误的一种处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四最”精神的,并将劳动看作是一种快乐的创作媒介和一种生命的享乐。要明确德育与其它德育工作的关系,做到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辞海》中,对于“劳动教育”的释义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爱护劳动,爱护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的习惯和能力。”新时代下的中小学劳动教学评价,应该指导中小学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价值呼唤,加强激励和基本功能,使劳动成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模式,强调主体和责任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构建起有关劳动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的实践系统。
(二)促进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的解决
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出现了“窄化”的“四化现象”,即把劳动教育与普通技能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划等号,没有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特殊性,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不明确,师资培养跟不上,教育统筹力度不够。“弱化”了,劳动教育变成了智力的附属品,时间难以保障,没有对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和资源进行具体的、统一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在学校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劳动教育,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劳动教育的课程、活动体系和资金投入上。“异化”说,将智力课程视为“脑力劳动”,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如手工作业、社会实践或清洁工作,都可以称之为劳动教育,这对特殊场地的改造、资源的分配和运行机制的建立都有直接的关系。“物化”,过分注重通过劳动获得“物化”的事物,缺少对劳动成果的共享、引导甚至是内化的精神层面的共享、引导甚至是内化,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及其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构建职业教育评价的指标,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将其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导引策略
建立起以实践导向为基础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并将其应用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运作中,必须掌握引导的战略,建立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管是对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评价指标的重点进行分析,还是对其进行的评价,在选择评价工具、使用评价方法和培养评价人员的时候,都要掌握好实施指导战略。
(一)导引学校全面落实布局与劳动教育特色创建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各中小学在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内容结构、载体创造、空间运营、师资团队和质量等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全面的实施,同时要把具有特色的课程、社团、活动、基地和文化建设融合到劳动教育当中,引导学校把全部实施布局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
(二)导引教师劳动教育培训与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
目前,我国还没有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训练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师资队伍,也没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如果缺少了师资的支撑,那么,在我国的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必然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对中小学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性师资的劳动教育训练和提高其自身的技能,使其在劳动教学方面的专业化和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高。这不但要求师范院校和应用型大学开设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专业或者是教师培训基地,同时也要推动学校中的教师自我培,提高目前的教师从事劳动教育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导引劳动教育的实训基地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
劳动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实际工作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此,在开展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工作时,应主动将实习基地的构建和引入进来,并强化对已有的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指导中小学充分利用中职、高职院校甚至是高新企业所开设的大量的职业技术、工程技术等相关的设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劳动经验和职业经验的平台和教师储备,提高他们对劳动创造人生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的尊敬,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四)导引基于文化创生的综合劳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指导工作,需要加强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推动创建劳动教育的文化,推动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和实践性的。在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要把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探究学习等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和劳动者终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发展历程,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代下,构建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加深对其实践架构的理解,指导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推动学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从而推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2]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