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张秋琨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2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4-06-2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邯郸市邯山区七贤小学 张秋琨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旗帜鲜明的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作为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各学科都体现了单元架构的组织形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聚焦课堂教学,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单元为基本组织结构,通过主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体验整合学习资源,构建学科知识与真实任务情境的有效连接,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具备跨学科学习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学习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细化思维能力培养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人才培养实施框架。

我们认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最关键的是要具备善于学习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经过不断的深入研讨,我们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学校“善学习”育人目标细化为十二个思维能力的培养点,贯穿小学一至六年级十二个学期,相互关联、依次递进、螺旋上升。一年级的善于倾听、善于发现;二年级的善于观察、善于想象;三年级的善于表达、善于归纳;四年级的善于积累、善于质疑;五年级的善于运用、善于创造;六年级的善于批判、善于研究。每个思维能力培养又分解到具体的表现行为,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提供了可视化的标准和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各学科教研团队还结合教材和学情,逐步细化、丰富每一个能力点的内容和标准,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人才培养实施框架。

二、提炼课堂要素,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以单元教学设计为载体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型。

 通过深入研究课堂内涵,我们认为问题、活动、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它们指向课堂学习“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好”,三者结合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定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共分为三大板块:

单元整体解读】板块包括单元教学定位、单元要素关联和单元素养目标,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知识点分点学习,能力分项训练的思路,引导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实现教学资源的融会贯通。【单元设计思路】板块包括任务主题、任务框架和任务评价,通过凝练单元主题,整合目标内容;构建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任务;设计以学习为主线的实践活动;开展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典型任务为内容的测评方式,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在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过程:

一是整体解读教材单元内容。在解读教材中做到“三个定位”:本单元在整册书编排体系中的定位;本单元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定位;与本单元学习内容前后关联的知识层级定位。

二是准确确定单元素养目标。在单元目标确定上做到“三个聚焦”:聚焦关键能力;聚焦迁移运用;聚焦学习成果。

三是高度凝练单元主题。单元主题的凝练符合“三种性质”:一是超越性,超越书本和知识本身,强化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二是融合性,将知识 、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三是驱动性,能够连接真实任务情境,牵引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四是合理创设单元学习情境。首先是整合之境,建立单元内部各具功能又互相联系的结构框架;其次是真实之境,实现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五是逆向关联分解任务,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一是确定预期结果: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结果;二是形成合适评价:向上衔接学习目标,向下统筹学习活动;三是设计学习体验:遵循实践性、进阶性的设计思路,参考评价指标,指向目标达成,形成逻辑清晰,层次递进的学习任务群。

三、落实课堂要素,任务驱动、工具开发,让深度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1.创境设疑,让课堂问题更优质。

在研究中我们形成了以下五种创境策略:(1)语言刺激(2)媒体刺激(3)演示刺激(4)情景刺激(5)情感刺激。五种设疑方法:(1)在课题上设疑。紧扣题眼,设疑激趣,触发思维的起点。(2)在重点上设疑。理解分析,设疑启思,突破思维的生长点。(3)在联系上设疑。发现规律,设疑梳理,增加思维的逻辑性。(4)在比较上设疑。对比异同,设疑探究,启发思维的深入度。(5)在运用上设疑。举一反三,设疑巩固,强化思维的灵活性。

2.任务驱动、工具支持,让课堂活动更高效。

我们在研究中总结了四种主要任务类型:一是实践性任务:侧重学科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二是探究性任务:侧重学生从现象中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判断、欣赏评价等深度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三是活动性任务:侧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经验和感悟;四是综合性任务:侧重跨学科学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学习工具的开发。一是语言支架类工具:小组讨论展示用语、评价用语......是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故事情节路线图、数量关系图......三是学习成果化工具:课前小研究、物品进化书、剧情海报.....学习工具的开发利用,增强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性,为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架。

3.从外在式到嵌入式,让课堂评价更及时。

嵌入式评价前置到教学设计环节,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和一篇阅读链接《刻舟求剑》。本单元隶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要素以及第一学段学生思维发展、学习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我们确立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伴随任务进程的4类16项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对照、反思和修正,实现了“学习力”的可视化。嵌入式评价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到成果产出的改变。鼓励和强调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呈现出来并能够运用习得的经验解决真实的问题。

研究的全面开展,为学校育人目标的贯彻落实寻找到扎实有效的实施路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课堂呈现出思维的活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视化,学习效能最大化,实现了课堂学习有深度、组织设计有创意、评价方式有策略。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