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图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技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与读图能力,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机械制图课程多以平面展示教学为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多媒体动态演示,仍然无法摆脱课程资源稀缺、理论与实操脱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课程改革背景,对机械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展开分析。
DOI
作者张雅容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37卷9月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图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张雅容

四川省渠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技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与读图能力,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机械制图课程多以平面展示教学为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多媒体动态演示,仍然无法摆脱课程资源稀缺、理论与实操脱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课程改革背景,对机械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图;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培养策略

引言

机械制图是中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主要的专业知识基础,也是重要的技能实践学科。该课程理论、逻辑、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化意识、提高工程认识和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平台。为了使机械制图课程中职阶段的教学在适应技能学考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同时,契合新时代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致力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本文结合多年的企业工作和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机械制图教学改革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特征

(一)精准投放课程资源

所谓人机交互即指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在生产制造领域中,常常用来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将详细的工作数据呈现出来,以便于人们了解机器当前的工作状况。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则体现在计算机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掌握上。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习资料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分享给学生,由学生独立观看、学习,并按照课件中的资料提示进行相关操作或是习题演练。而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完整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包括观看课件时长、测试成果统计、错题资源整合等,以此作为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数据样本,并自动生成图表资料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人机交互过程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充分掌握班级真实学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智能系统的辅助下,还能快速在数据库海量信息中索引契合学生需求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集成图形、试题库等数字化资源,并将其打包发送给学生,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二)统计整理学习生产资料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规定、正投影基础、基本几何体、平面图形、组合体、机件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等相关知识。目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更契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标准。但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依旧存在着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即知识内容理论性过强,但与现实工作岗位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例如,教材给出的一些零件示意图样中,往往会详细标注零件的尺寸、工艺要求、设计方案,却忽略了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该零件通常被应用于哪些设备之中,以及其具体的作用,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习平台收录的资料中不仅有完整的理论内容,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系统搜集岗位中的生产资料、工作任务,不仅能够有效拓充学生知识视野,同时还能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汲取知识养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其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专业的升级与发展。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图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岗位式情境教学

产教融合是中职学校的普遍办学模式,一般做法是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挖掘引入工作任务项目并转化教学内容。但是,产教融合教学一般局限于各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体系,机械制图作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往往以本校专职教师在校内课堂讲授为主,企业方面的融合不够深入,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训过程中对机械制图在生产实际当中的应用认知不够,职业能力培养参与度不足,因此,机械制图的日常教学中引入岗位式情境教学法非常必要。岗位式情境教学法是结合行业规范和企业岗位要求,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上设计岗位式教学环节,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任务过程实施和岗位情境的教学化设计处理。以尺寸标注教学环节为例,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典型实际生产项目中的任务,由学生根据兴趣分组,成立“设计部”“生产部”“检验部”等,设立机械设计工程师、生产部组长,检验工程师等岗位,进行工作情景模拟。所有同学利用尺规和计算机绘制任务要求的零件图后,由“设计部”标注尺寸及公差,“生产部”根据零件图进行3D建模,“检验部”查表、对图纸及3D模型进行校核检验。由此学生学会理解零件合格的条件和公差的相关理论,能够深刻体会尺寸标注要求“完整、正确、清晰”的重要性,同时了解相关企业组织结构和真实运营流程,认识到机械制图在设计、加工、检验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锻炼了工程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也由此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对未来相关职业加深了解。

(二)创客式课堂教学

随着升学趋势明显,职业能力教育已经不能局限于某个产业或者核心技能学习,应该将职业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课堂中。创客式课堂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融合STEM等多学科、跨学科知识,通过创客项目标创意、设计和实施的一种综合实训教学形式,将创客式课堂引入到机械制图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中职学生对制造类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能力。  该模式以“创意设计—工程生产—产品实现”为流程,引入制造类企业生产流程,构建“创客式”实训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的产品生产为导向,延伸学习时空,将“设计创新”“工程技术”和“产业意识”等内容融合在实训学习项目中。以第一学期的机械制图实训周为例,结合时政热点,实训任务为“冰蹲蹲创客设计”,要求学生利用尺规和CAD设计绘制不同形态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并利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任务非常感兴趣,在绘图过程中,能够形成竞争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创意设计、工程实现为教学实施过程,在基于创客式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学生个人职业能力。

结束语

本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对机械制造人才素养的需求和福建省中职技能学考的技能要求,逐渐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课程观。根据专业行业区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职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效全面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技能学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忱,张翠翠,张云辉,等.基于工程师启蒙教育的机械制图课改的几点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9(12):147-150.

[2]廖映奇.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论坛,2002(14):41.

[3]刘生寿.关于中职对口升学考试《机械制图》科目的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7(14):27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