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

摘要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教育教学策略的持续革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已日益成为教师群体关注的焦点,其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塑造数学思维能力及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展现出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与策略,力求为作业设计的优化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DOI
作者张萌萌
机构地区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4年13期
出版日期2024-07-2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

张萌萌

玉田县石臼窝镇观凤堆中心小学 河北唐山 064104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教育教学策略的持续革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已日益成为教师群体关注的焦点,其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塑造数学思维能力及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展现出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与策略,力求为作业设计的优化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

“双减”政策的宏观框架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是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减轻负担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创新作业设计理念,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提升作业设计的层次与质量,旨在激发学生对作业的热情,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乐趣,享受学习之旅,最终达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

一、基于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作业能发挥其应有之效,达成预期教育目标,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态度投入作业,从中领悟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偏好与性格特质,巧妙融入趣味性元素,并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数学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引导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解决问题,从而自发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与成长的乐趣所在。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鉴于学生对手工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可巧妙设计一项实践导向的作业。具体而言,教师可布置一项“图形裁剪与面积探索”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硬卡纸亲手裁剪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图案,随后使用尺子精确测量各图形的边长,并依据所学面积计算公式求解其面积。完成后,学生还需将计算得出的面积数值标注于图形之上。此作业设计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还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在无形中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丰富作业形式,设计合作性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尚处于奠基阶段,其在数学探索之旅中难免会遭遇个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导致思维困顿。在此情境下,借助同伴间的智慧与合作成为破解难题、跨越难关的有效路径。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作业形式的多元化探索,特别是引入合作性作业设计,旨在降低学习难度,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协作、互动探讨的方式完成作业。

以《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为例,鉴于该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时,可巧妙融入合作元素,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索。具体而言,可设置如“已知3.4×2.7=9.18,请探究0.34×27、0.34×270及3.4×0.27的积,并特别关注积的小数位数”等任务。传统上,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易在小数点定位上出错,而通过小组合作,成员间能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的良好机制,显著降低错误率。

三、尊重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模式往往趋于统一化,即所有学生面对相同的作业任务,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以有效适应学生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能力差异,进而加剧了学习成效的分化。为改善此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可采取分层作业设计策略,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和兴趣偏好,精心规划不同层级与难度的作业体系,涵盖基础巩固题、能力提升题及知识拓展题等多元化题型,赋予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内容的权利。

以《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完成后为例,教师可灵活设计分层作业方案: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安排“基础巩固层”作业,如:“在计算0.8÷0.2时,如何合理扩大被除数与除数的倍数以简化计算?”“若7.89÷0.25的商为31,请计算并验证余数。”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提供“挑战提升层”作业,如:“猎狗以惊人速度奔跑,3.5小时内完成了89.6千米的旅程,请计算猎狗的平均时速。”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个性化提升。

四、设计生活性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这一学科其根源深植于日常生活,最终亦将服务于生活实践。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富含生活气息的作业,以凸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与“用”紧密相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致力于减少那些单调重复、机械刻板的作业任务,转而融入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及具体情境,设计出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化作业。此类作业旨在激活学生的既有认知,丰富其学习感知,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双重提升。

综上所述,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深化,更是“教”与“学”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鉴于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及“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作业设计的革新与优化已刻不容缓,迫切需要从其结构布局、内容构成及表现形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刻变革,以精准平衡“减量”与“提质”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平.“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24(26):53-56.

[2]石丰,范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4(17):62-6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