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目前,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必须以人为本,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以培养出更适应未来发展的全面人才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方式方面,班级讲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学校里,班级仍然是学生日常学习、成长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建设培养成绩和风气都良好的班集体。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存在着“放羊”、“高压”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人们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方法、策略等认识不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
DOI
作者赵志钢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出版日期2023-06-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作者姓名  赵志钢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71434

摘要:目前,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必须以人为本,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以培养出更适应未来发展的全面人才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方式方面,班级讲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学校里,班级仍然是学生日常学习、成长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建设培养成绩和风气都良好的班集体。然而,现阶段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存在着“放羊”、“高压”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人们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方法、策略等认识不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向教师、学生和家长灌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应用于班级管理是一种现实的迫切需要。文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班级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以人为本;班级;管理

一、教师从“绝对主导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变

现阶段,教师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关键要素。全新的教育理念对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加以推崇,让学生得到更健康、更全面的成长。这就需要从教师开始,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需要教师不再将学生看成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人,一个有创造潜力的个体。

作为班级建设的管理者,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控制式的管理方法,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转变自己的功能和角色,顺应新的管理需求,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身身心协调发展。因此,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转变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同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公平而民主的看待每位学生,使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体。

教师要采取民主、科学的管理方式,将管理权适当地下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再受到压抑,能够自由的得到发展。与学生一起有效的管理班级,实现共同目标,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这一组织内,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共同意愿。但是由于小学生尚为未成年,没有成熟的心智,缺乏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制定并实现共同的意愿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督促。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文化的构建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规章制度,而规章制度的制定,就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制定制度时,要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民主作用,体现对每位学生的人文关怀,由于班规是在征询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并自觉地去遵守。制度本该是一种约束和强制的制度,但对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制度也应当是一种人性化的,不应太过生硬、严苛、死板,而应更加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第二,制度的内容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化。首先,尽管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具有约束力的规定,但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它的内容应该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如果在语言上能够做到生动、有趣,那么我们相信,学生们也会更容易接受。其次,其次,制度的内容不宜过于绝对。鉴于学生们都属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常常是犯错而不知错,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学生们应该被允许并理解他们的错误,关键是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并加以纠正。身为教师,要明确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孩子们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从根本上直接杜绝错误。第三,要从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在发展需求出发。合理的班级制度会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人。当然,作为班级管理者,制度的内容也应该对自身有约束力,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第四,制度的实施以引导为主,以约束为辅,以情感感动,以理性解释,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认同和遵守规则。对违规者的处理要严而有情,严而有度,严而方正,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主导,以沟通为纽带,以教育为目的。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与大家的合作中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团结、合作、和谐、进步的集体。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主体,学生只能作为评价对象,无法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更是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教学评价的作用。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所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价值的认同。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在上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去搜集有关的素材,让他们对蝌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上导入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下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小蝌蚪,在此过程,要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言,尽管学生可能会新奇或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鼓励和肯定的原则,首先要表扬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以及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之后才能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指导,这样的评价方式将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参与人。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享有自己的合理权益,让师生双方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这对班级管理也是大有裨益的。对此,在朗读展示、研读课文、习作赏析等环节中,笔者总是让学生参与并“动”起来,比如:“请你来评价一下同伴的朗读”“你对这位同学的发言做个评价”“如果你是小老师,会给怎么评价这篇作文呢?”“在评价中,要懂得欣赏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勇于去尝试,在群策群力下,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总而言之,教育现代化体现在管理之中,不仅是理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更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变革的过程中,它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人为本”,使得人可以得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就教师而言,需要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放在首位,所有的工作都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管理氛围,让学生能够真的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全面推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莉.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J]. 新课程, 2018(2):1.

[2]孙世界, 陈晶晶.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J]. 新一代, 2018, 000(003):63.

[3]付丰浩. 以人为本视域下班级管理问题的思考[J]. 成才之路, 2022(21):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