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骆文莉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马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初中历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学采取统一式的教学模式,会产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未能有效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未能有效成长。因此,需要教师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有效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日后的价值趋向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当下历史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强迫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停留在了一个乏味的学习状态下。
一、加强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在该年龄阶段接触的信息增加,思维能力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而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同时在习惯上也存在着错误,比如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不容易专注等,这使其在学习中无法提高自身的效率,也难以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达不到深度学习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更充满热情,使其学习效果加强。教师可借助教材文章中的故事,提出相应的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也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图片、文字及音频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使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也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关于秦朝统一中国相关的电影预告片,使其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先找相关的历史人物的绘本,介绍故事封面与人物,使学生观察图片来预知故事情节。之后,可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之后明确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预习为正式学习建立基础。教师还可将课文与绘本结合起来,使学生结合图画来进行预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拓展阅读,积累拓宽视野
拓展性阅读也是为了积累和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从而为其有效独立解析历史创造条件。因为初中学生的生活圈子仍然比较小,其真正接触历史,其实仅限于家乡。家乡的材料虽然真实感性,但历史信息的涵盖面太过于狭窄。因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是增加其积累和拓宽视野的主要渠道。
比如,在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教材中提到“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但教材并没有提供更多资料,这样,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这两个思想家分别对中国、西方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搜集两位思想家的相关史料,从思想核心、著述及活动、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去展开拓展阅读。为其探究和解析人物、历史文化打下基础。
三、开展生活教学,创新课堂导入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讲解环节,而对课堂导入环节认识较为浅薄,认为该环节对学生学习并未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上,针对历史知识的晦涩和复杂,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创新课堂导入方法,利用生活元素设计课堂导入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该部分知识涉及秦朝末年的事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内容设计时,教师可利用秦朝末年记录性视频作为导入内容,促使学生对秦末时期的事件形成初步认知,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当时农民会进行起义呢?”这一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究性,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学生而言,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便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杂交的有关知识,意识到杂交实验对生活产生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四、注重实践活动,迁移历史知识
实践活动也是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实践活动更是对传统初中历史课堂单一教学形式的积极创新,学生在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参与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等进一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迁移,深化学生个人社会认知能力,从而切实实现深度教学改革。
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场景演绎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己排演,人物对话、道具设计等都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在设计场景、对话等的过程中,需要自己查阅资料、揣摩人物,能够对历史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联系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任务,积极搜集现代人群对社会发展中科技文化作用的了解,最后进行实践成果展示,这样不但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扩大了学生历史知识学习面,而且还积极促使学生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了自己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创新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出满足其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位学生有效成长并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莉敏.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2024(1):25-27.
[2]王艳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4):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