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让学习主动发生

摘要 【摘要】对于学习来说,内在的动力才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这个为目标,创设出能激发他们产生问题与好奇心的情境,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主动探究研讨,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的疑问,都是让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在主动的学习中得以有效的培养。
DOI
作者张冬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8期
出版日期2024-10-1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在科学课让学习主动发生

 

张冬

 

什邡市师古小学

 

 摘要:对于学习来说,内在的动力才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这个为目标,创设出能激发他们产生问题与好奇心的情境,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主动探究研讨,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的疑问,都是让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在主动的学习中得以有效的培养。  

关键字:科学课  科学素养  主动学习  问题与好奇心  兴趣 情境创设 探究研讨  

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教师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在我们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正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通过小学科学课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问的习惯,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与能力,促进自身思维发展。能解决身边某些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生活及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在知识概念获取的方法与途径众多的现在,培养学生上述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是科学课的重点。而唯有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达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主动学习呢?

  • “主动的问题产生”是关键

    科学研究一般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科学家们研究一个问题,甚至终身的精力都耗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其动力来源,不外乎“兴趣”二字,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答案就是兴趣。怎样才有兴趣,对事物好奇,有疑问才会有兴趣。我觉得主动产生的疑问才是真的感兴趣。在新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每一课的“聚焦”环节都会提出问题,也就是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因此多数老师都会根据聚焦环节的问题去创设一个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导入环节,不少老师都会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然后老师主动提出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放石头就能喝到水?” 让学生去思考。其实在核心素养中“探究实践”方面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那么上述的问题,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让学生在观看到“乌鸦喝水”动画在乌鸦还没想到办法的时候暂停了,引导“你看到这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想法提出诸如“乌鸦最后有没有喝到水呢?”“乌鸦又是怎么样喝到水的呢?”等等问题,在看完视频后,再引导“你对乌鸦喝到水的办法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用石头可以用树枝就不行?”“石头为什么会沉下去,树枝为什么会沉不下去?”等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提问求知欲,让他们对“沉与浮”有了初步的概念。为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最有兴趣的。还有就是在探究研讨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也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比如面对实验的现象,实验数据,结果等产生了差异出现的疑问。这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把这样的问题主动提出来,会更有利于他们有动力主动去探究问题所在。此外在一节课最后的小结环节,比如教师提出诸如“关于某某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之类的话语。如:《食物在口腔的旅行》一课最后,学生往往会提出“食物从口腔吞下去后又去了哪里?”“除了口腔还有什么消化器官?”等问题,这样的疑问无疑为学生后续的有兴趣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情境,用言语引导让学生不断的产生疑问主动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提问的习惯,也能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抱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也就开始了。

二、“带着问题探究”是重点

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是在一堂课的比例占最多的一个大的环节,多数情况下是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有老师侧重在实验上,但是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学生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的实验要求一步一步完成,老师你怎么要求我就怎么做。一节课下来,看似走完了流程,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是得不到真正的培养的。这种为了实验而实验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有效的实验探究应该如何? 不少课程,如:《它们是活的吗》《空气有质量吗》等,基于课堂上提出的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探究开始前,一定要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因此可能产生正反方激烈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现象。我们应该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好胜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完成实验探究和研讨,甚至实验的设计。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才是有思维性的,才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有效的。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主动发生,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理清思路,抓住本课教学的主线,然后紧贴学生的实际,简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出让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疑问与好奇心,并带着问题与思考主动去探究、研讨,这样才能使主动学习在科学课的真正发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有效的培养。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