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作用及对策研究
袁博 杨芙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
摘要: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应认识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极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应主动设计和实施心理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保障教育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应积极探究并有效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通过创造生动、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为提高心理教育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体验式教育;心理教育
引言:大学心理教育在教学中遭遇了不少难题,迫切需要创新更适合的教学策略来改进,优化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比较和筛选众多教学方法,认识到将体验式教育融入心理教育中,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课程的优势和特色,还能提升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课程要义,同时培养他们的相关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成效。
一、体验式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加强学生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式教育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并鼓励他们将体验转化为具体行动。体验式教育相较于传统模式,更能促进学生间的深入交流,激发讨论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教育,深刻理解其意义。该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在于,它能够转变那些原本被动学习的学生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积极参与学生的表达意愿,使教学活动更加活跃,互动性更强。
(二)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通常承担主导讲解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与此相反,体验式教育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重塑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主动融入学生之中,通过小组合作、直接解答疑问以及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管理建议,有效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同伴影响的力量往往能够激发更深的共鸣和积极的改变意愿,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全面和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师生间交流
在策划体验式教育活动时,教师需优先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偏好。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框架。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效率,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的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体验式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平台,帮助他们逐步构建更完善、更健康的人格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策略来有效应对心理挑战,为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验式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进行心理教育前,教师需设计一个全面且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此计划应包含生活实例,创造一个生动且吸引人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其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自我反思,加深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应用此法时,应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模拟和互动,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构建以“互动交流”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时,教师需细心规划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成对进行互动练习,其中一个学生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另一个学生则作为引导者,帮助“盲人”同伴安全过马路。体验完毕后,两人应互换角色,以便从不同视角体验和思考。这种心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体验盲人的心理状态,感受其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小心与焦虑。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显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和尊重他人,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二)引导学生交流,增强自我认识
体验式教育强调学生间的深入交流和分享个人体验,这对教学至关重要。这样的互动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面对心理挑战,并培养同理心,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人感受。通过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学生拓展了体验视野,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做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了教学体验。因此,分享学习体验对提升体验式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学生在持续的交流和分享中,能细致地探索教学活动与自身心理状态的关联,增强自我认识。他们吸取同伴的洞察,将这些经验融入个人成长,建立健康和坚韧的心理素质。这些互动和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成长的机会,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入“我说你画”等互动游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间的默契和合作。活动结束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观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推动交流和分享,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个人体验,以增进彼此间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分享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沟通能力进行科学分组,并指派组长负责规划分享流程,确保活动有序进行。这种模式不仅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还促进了学习经验的深度交流和碰撞,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总结归纳以及促进学生间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深化思考,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教师采用体验式教育,不仅展现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亲身体验中,学生能丰富个人的生活感悟和思维层次。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体验式教育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复杂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易懂。这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亚枝.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1):87-88.
[2]李志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