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丁美
筠连县大雪山镇自由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出了新要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观念,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准备就是双减政策的校内部分。双减政策的推出提高了教学发展质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过度叛逆期,对待事物缺乏理性思考,而道德与法治可以净化学生内心,逐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不断激励学生们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提高课堂教育效率是新课改的主要要求,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是为了减少学生课业压力大的问题,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实现初中教学工作的增质增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领域一直得不到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双减政策刚好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双减政策要求下,老师要强化知识基础以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通过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质。
一、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们的思想疏导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基本观念。初中生处于心理叛逆期的成长阶段,对法律意识初形成,道德与法治观念意识不强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不仅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命教育,教育他们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爱护他人的生命。道德与法治是人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对初中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知,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老师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同学们与之进行交流,不得让初中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有一刻的懈怠。“双减”政策的推出给同学们减轻了作业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二、“双减”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策略
(一)实行体验式教学,设立情境模拟活动
“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双减”政策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冲破了传统老师一味灌输知识的模式。老师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老师要积极的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明确学习的心理需求以及问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双减”政策的课堂目的。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亲自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体验。情景模拟的设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要多多创办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例如,在学习《我与社会》的一课教学时,这一章主要教同学们如何关爱社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面及时查阅资料,给同学们播放一些关爱社会的纪录片、视频等等。让同学们对此章知识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老师就可以布置相关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让同学们在网上自由的搜索关爱社会的有关知识并进行记录,并在课上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实现了师生互动的交流模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关爱社会的责任感与爱心[3]。
(二)打造多元化的联系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机械性向学生传输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老师要采取玩、演、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作业的内容形式,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程度也是不同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生活中的兴趣特点来布置不同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可以加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勇担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同学们在视频中不断的回顾细节以及如何去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的了解其中内涵,从而为成为社会持续性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堂涉及非常多的理论和概念,传统的单一理论学习已经不适用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背后的意涵和原理,加之互联网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当前阶段的初中生具有更多的接触世界的渠道。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创新教学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竞争活动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发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投入到思考和探索中来,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等目标。在双减政策之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不断完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学生的实际成长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科原则开展具有多元化、多样化和实践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合理设计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用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以教材作为参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堂内容,合理整合课内外相关资料。主体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原则是指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联合实际通过生活案例掌握学科知识。课堂的实践性体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相关理论后,也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老师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们传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能够帮助同学们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双减”政策的推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王文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 数据,2023,(03):246-247.
[2]蓝柏添,宗永平. “习近平用典”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05):95-99.
[3]孟兆娟.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初学段衔接研究——以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 基础教育课程,2023,(0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