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伴随着我国生活垃圾数量的逐步增多,人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呼吁也日益高涨,各地区域纷纷制定了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且要求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幼儿园教学中,要让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从做好自己的小事情做起培养幼儿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而成为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小守护者。因此在幼儿学习期间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章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基于对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探析,提出二三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行业提供借鉴指导。
DOI
作者莫秀珍
出处《中国教师》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莫秀珍

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伴随着我国生活垃圾数量的逐步增多,人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呼吁也日益高涨,各地区域纷纷制定了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且要求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幼儿园教学中,要让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从做好自己的小事情做起培养幼儿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而成为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小守护者。因此在幼儿学习期间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章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基于对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探析,提出二三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行业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养成教育;垃圾分类;习惯;幼儿园

 

引言

现如今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生产、生活中制造的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如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等也是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知识匮乏的现实体现。因此实施垃圾分类的关键是要加强民众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意识,从而加强对环境的建设保护,从幼儿抓起就要增强对幼儿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的教育。垃圾分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垃圾分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我国在未来幼儿教育中,要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绿色环保实践教学,现撰写如下。

1、垃圾分类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当下随着我国生活垃圾问题日趋严重,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活动,切实以生活垃圾分类为载体,培养一代人良好的文明习惯、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表明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进教材、进课堂,切实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培养一代文明青年。并强调了学校教育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刻不容缓。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他教育相比,倘若能在幼儿园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为幼儿们系上人生教育的第一颗纽扣。而且在幼儿身后,还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在幼儿养成了垃圾分类意识、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之后,就能对家人产生积极环保影响,从而达到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目的。和制定严格的政策相比,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如果不存在教育环节,垃圾分类就很难形成一种习惯。幼儿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垃圾分类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2、优化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幼儿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而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垃圾分类的实践和研究则需要呈现出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为次,家庭为辅进行培养的特点。故而幼儿垃圾分类的目标内容,不仅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还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从而使幼儿能够在行为上有所触动,由想做变成能干,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幼儿情绪感官的形成与其现实垃圾分类的关系,避免幼儿不情愿进行垃圾分类。所以研究方法要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以求实为先,求真为真[1]。教师要把握教育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互相转换,在理论建构、经验总结与广泛的实践之间动态调节,寻找幼儿可接受的、可达到的、可突破的教育内容,并在后续实践中加以验证。

2.1教师不可急躁推进垃圾分类教育

在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了解、处置、再利用等多个阶段,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第一个阶段是以幼儿园产生的垃圾作为线索,教师带领幼儿到园区垃圾存放地实地考察,了解垃圾分类的种类、分类投放的状况,认识垃圾分类桶、标志等,帮助幼儿初步建构垃圾分类概念,为进一步探究垃圾的产生、种类、分类积累和准备知识经验。第二个阶段是组织幼儿到社区内的垃圾场进行实地考察,让幼儿们有切身体验,并有一个直观的、垃圾带来的危害的感受。在干净、有序的垃圾和脏乱差的垃圾之间,每一个幼儿都或重活轻地形成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科普短片,让幼儿们对垃圾围城垃圾围村、水源污染、海洋污染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幼儿们明白未经分类处理的垃圾十分危险。第三个阶段是基于前期体验对垃圾分类后的去向进行探索,了解其剩余价值。例如我们以大三班幼儿园为例,大三班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授课之后带领全班开展校内垃圾清洁小行家游戏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后让幼儿们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在园内寻找垃圾并进行处理,教师守在干净的垃圾桶边对待不断投递垃圾的幼儿进行监察,幼儿则收集水果食品及早餐后的垃圾等等,包括从园区角落里寻找的陈腐垃圾在保证干净的情况下进行投递,教师对出现投递错误的幼儿进行指导,对投递次数最多且投递成功率最高的幼儿给予表扬,对投递次数少的幼儿悉心地进行手把手指导[2]

2.2以幼儿视角换位思考进行垃圾分类教育

对幼儿们而言,垃圾分类是从情而行,贵在坚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教师要着重于幼儿的情绪经验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即以行促情,从我做起。在实践中要围绕这一目的,教师积极地换位思考考虑到幼儿出现不分类投递的原因,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观测幼儿是否在负面情绪状况下也会进行垃圾分类投递行为,要渗透到幼儿切合的兴趣和实用的原则。首先要思考垃圾分类是否反映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这是以情为本的根本。其次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游戏。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收集、储存各种干燥、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在班级里设立小型的宝贝之家主题回收,用新颖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最后要从幼儿特有的角度来看待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充满游戏与体验的机会。开展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体验内容,既活泼又有活力,整个游戏过程是不断涌现、自我更新的,会让幼儿们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觉地巩固和尝试,从而推动了幼儿投递垃圾分类的主观能动性并养成了环保生活好习惯。教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进行手工游戏,我给你们在物资角放置了乐高积木和剪纸材料,你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乐高和剪纸糅合起来制作一个手工成品。随后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领取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幼儿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制作难题一筹莫展,整个情绪也受到影响。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帮助幼儿解决制作难题,另一方面也在观察他们的负面情绪程度。

结束语

在日常幼儿教育中加强对幼儿环境保护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出发,必须深入分析幼儿的身心情绪特征,并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习惯养成,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去。幼儿通过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在教师和校园的指导下,提高了自身环保意识且让垃圾分类行为变得更加实际,也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郑丽榕.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1(27):49-50.

[2]李滢.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20(42):11-1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