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高效渗入

摘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淀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近些年来,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积极将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相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深入现状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DOI
作者马欢
机构地区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18期
出版日期2024-10-1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高效渗入

马欢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张桥镇中心小学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淀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近些年来,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积极将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相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深入现状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渗入路径

     新时代,在全面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下,小学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有责任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当前,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道德课堂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让蕴含中华文明和智慧的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校本特色课程,促进传统文化经典与校本特色课程的融合,形成传统文化经典与校本特色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塑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不断提升育人价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深入必要性分析

(一)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脉相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创造辉煌的历史。将这些历史融入中小学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让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义务,也是公民享有权利的前提条件。同时,可以让各族学生了解到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所作出的规定和保障,以及违反这些规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各族学生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自觉性。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深厚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礼尚往来”、“法不阿贵,刑不避亲”等。将这些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融入中小学法治教育,可以让各族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价值和贡献,也可以让各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理念和法治实践,从而提高各族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提升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民族对于法治的认识和态度。将这些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融入中小学法治教育,可以让各族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对于法治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可以让各族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在法治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现状分析

  • 学习方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在实际应用中,切实需要打造多样化的方式,以此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从中探究思考,领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中,教师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重视,再加上教师存在的教学经验不足的现象,导致教学方式应用单一。如,当前常用的方式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严重妨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发挥。

  • 实践活动较为缺乏,所学知识未能具象化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渗透结合中,需要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亲身参与感切实让“高雅”的文化具象化,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知识学些的融合和内化吸收。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实践活动少,过渡注重理论教学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往往通过课堂和校园内部方式进行,完全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以此,这对于价值传递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 教研总结较为滞后,未能灵活调整

    虽然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已经开始了长期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各自为政”,未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未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以此导致课程教学工作停滞不前,对于两者融合教学创新也未能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路径分析

  • 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全面渗透,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以此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情景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景,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针对《大家的“朋友”》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中,为了促使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可以积极结合《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在传统服装租用的基础上,塑造了传统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在此种情景教学方式中,学生们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了解了公共设施爱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从小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

第二,小组学习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中的渗透应用需要立足这一时期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亲近感和熟悉感之间分享学习、共同进步。在针对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的方式分别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并且进行探讨研究。学生在以小组基础上,分别领会了秧歌、花馍、榼子、烙画等民间艺术特色。在观看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可以进行剪纸、绘画等活动的展示,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权利。以此在多样化的课堂塑造下,加强学生主观认识,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传承民间艺术是从小应该树立的理念,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游戏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如,在《传统游戏我会玩》第一课时,教师由“击鼓传花”游戏体验导入,既带领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又顺理成章引出传统游戏的概念,进而揭示课题。再从看图猜游戏、采访长辈、游戏体验的环节中,使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游戏玩法的同时,又进一步体验了传统游戏给一代代人带来的乐趣。最后所呈现的“投壶”游戏,不仅好玩,更是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游戏除了充满乐趣,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在深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融合中,作为教学带头人,教师应该切实认识到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应该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充分结合实际教学现状,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实际无论应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始终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创新的核心,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在教学切入良好实现基础上,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传统文化全面渗入,提升育人价值。

  • 聚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

   为了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充分融合,这就需要立足这一阶段学生特点基础上,聚焦实践活动,以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在提升学生体验感基础上,提升教育成效。

    首先,聚焦学生生活化的实践情景,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现渗透中,要深深聚焦学生生活化的实践情景,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生活化的途径实现具象化,提升课堂效果,传递融合价值。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汲取儒家重要思想的精华,以立己达人的心态与人交往,并努力达到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教师在充分应用教材资源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可以准备生活中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其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故事 找行为 谈感受 悟精神”的方式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深入挖掘故事中蕴含的传统美德。

通过从生活实践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用好方法,讲好美德故事,推动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以赛促学”实践活动的举办。在实践活动的创新举办中,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比赛的方式,让每个小学生积极参与,在比赛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参与能力。如,朗诵红色诗歌。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诵曲目,《一只小船和一个大党的故事》《月光下的中国》《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参与到诗歌朗诵比赛中环节,让每个孩子在一首首红色诗歌的朗诵中,领悟到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语言,一段段振奋人心的诗句,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诗歌,表达着大家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礼赞、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最后,志愿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中,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实际落实中,每月设置道德与法治志愿实践课。如,让每个学生身穿红马甲、手拿清洁工具,擦洗科普宣传展板、捡拾地面垃圾、铲除墙面小广告。同时在社区的积极帮助下,带领学生进入到“勤俭自强 俭可助廉”少儿跳蚤市场活动现场,几十位小摊主将昔日的玩具、闲置的文具、看过的书本等物品摆出来,在以物换物、旧物利用的实践中,感悟勤俭节约之道。同时,在志愿实践活动中,为了充分激励学生,教师可以与学校共同设置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环节,并为最终选择的新时代好少年荣誉证书,以此能够激励学生持续参与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

此外,教师积极带领学生积极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遗迹、博物馆、红色遗址等,通过视觉的冲击,提升感受力。如,某校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充分结合中药文化,带领学生们走进中医医院参观学习。其中学生们了解到“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大家制作的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材,具有提神醒脑等功效。此外,香囊也象征着幸福、安康。”在整个实践参观中,教师和工作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制作中药香囊。课堂上,同学们观摩了中药炮制过程,了解了中医理疗项目,探索了望闻问切的奥妙。以此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药文化的深奥,坚定文化自信。

  • 加强研讨总结,创新科学引导

   首先,定期开展研讨,不断交流进步。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中,教研组要定期开展研讨,实现创新科学引导。在实际研讨中,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明确从主题背景、基本框架、呈现方式、内容编排、基本策略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并且建议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大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生动,以故事化、游戏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认识到“站好守稳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引路人”,“站得住课堂,站得稳课堂,站得好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其次,经验及时总结,创新应用。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之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切实认识到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及实施要点,并表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知行合一。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要结合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传统文化弘扬要求,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诵读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让每个学生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以兴趣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融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针对当前两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活动缺乏以及教研准备较为滞后的现象,能够从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聚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亲身参与感以及加强研讨总结,实施科学引导等方面落实,以此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对多元文化理解和包容能力以及增强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等方面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祁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进阶路径——以"传统节日"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 2022(34):23-26.

[2] 刘仲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22(19):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