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任东升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太平初级中学校 644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减”政策的落地,更是让初中数学课堂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减轻,但是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不断学习、科学论证,进而在正确思想引领下,积极开展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培养效果,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的提出,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教师一定要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适当地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1]。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保守之处。为了能够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采用新颖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双减”政策概述及解读
(一)“双减”政策的概述
“双减”政策要在总体上减少作业的数量和时间,减少学生超负荷的课业,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同时严格管理规范校外培训。“双减”的目标是让教育回归本源,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2]。
(二)“双减”政策的解读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从成绩论中解脱出来,而“双减”政策更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要使学生从繁重学业及辅导班中得到解放,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引导教育回归本真。同时,“双减”可以使教育回归到学生本体。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释放天性,多活动多思考,不再整天埋头在作业堆里,从而不再局限于学业,而是在大自然、科学、创造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人人都可通过教育成为有用之才。
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一)领会“双减”政策精神,精心进行数学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减少负担入手,做好备课。在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对本班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使其更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通过共享备课资源、以老带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领会“双减”的精神,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备课的过程中应精心准备,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预想的范围之内,有针对性地讲述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使每堂课的基本学习目标都能完美达成[3]。
比如,在学习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时考虑到日常生活和学科中需要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方法,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把握直角坐标系的绘制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的函数知识,需要让学生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于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析教材的内容,并且把直角坐标系的概念X轴和Y轴,以及象限知识引入到课堂之内,以趣味性的直角坐标系绘制方式引入学习的内容。数形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由特殊到一般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标注各个对标点的知识内容才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认知,教师的备课应考虑到这一点,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之中。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高互动有效性
初中生由于自身的思维能力尚有不足,在课堂学习中是不能脱离教师指导的。为此,师生互动成为顺利进行数学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互动式课堂带领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首先,教师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一块三角板画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a、b,再画出直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一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度数,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展开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是思维受阻,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并给予求助学生适当提示。学生在观察后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展开交流和讨论,发现a、b两条直线平行的情况下,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其成立的理由。并引导学生以逆向思维展开推导,在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知识吸收率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适配性,教师应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前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相关知识。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我国科学家向太空发射勾股图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含着怎样的奥妙?由此引出主题,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勾股定理。随后,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格子图,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直接采取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或是将正方形C分割成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后再计算面积。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融入实践内容以强化学生认知,如鼓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C,用剪刀将正方形剪下来,将其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割补法来帮助学生了解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再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后,还可以适当进行拓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解赵爽弦图证法、毕达哥拉斯证法等,以满足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
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努力。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多维度理解“双减”政策的核心含义,并以课堂为主阵地,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为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韩士龙.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的有效性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8):36-37.
[2]余永忠.探究初中数学课堂中减负增效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121-122.
[3]徐玉霞.初中数学的减负增效教学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