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 【摘要】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战略意义。初等教育是小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这对他们的三观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重要。如今,许多小学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提高德育效率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DOI
作者王思文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王思文

 敦化市第六小学校1337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战略意义。初等教育是小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这对他们的三观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重要。如今,许多小学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如何提高德育效率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双减;小学;道德与法治

得到充分挖掘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否将德育融入到课堂中,也成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德育途径,其他日常的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德育的有效落实。相对于其他学科的间接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可谓是直接教育、深层教育,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方向,更应当从“为什么”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做好对教材资源的有效挖掘工作,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来引导学生了解其内涵。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此进行有效挖掘,特别是在“为什么”的方面,学生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那些大道理,但学生还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由于缺乏对其资源的挖掘解读,都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的感觉,这将不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难以体现出其价值。

一、深入挖掘隐性课程,拓宽道德与法治教育路径

在有效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得到有效改革和创新,但这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还要重视深入挖掘隐性课程,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拓宽路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节日开展实践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进而稳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感受“爱的手”的深刻含义。本次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进而明确社会服务存在的重要现实意义,最终使学生对残疾人产生更深刻的了解。一来使学生不再戴有色眼镜看待残疾人,二来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爱”的种子,进而使学生无论身心还是思想都受到直面教育,最终体会到“伸出爱的手”是多么重要。

二、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的激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环节。从实际角度来说,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前提,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做好兴趣的激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思想简单,他们往往会出于对教师的喜爱,而将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关注自身教学风格的趣味性,将可以给学生带来趣味体验的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其次,做好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课堂互动是避免课堂枯燥氛围的重要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更要注重互动的多种形式,如生生互动、游戏互动等,这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级阶段,大多缺乏生活经验,在小学道德基础和法制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带入生活,充分保障了德育与法学学科的有效教学和教学效果,推动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层面和法律思维的形成。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扩充。这一教学过程,要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举例来说,在教学生感恩的时候,老师只是简单地教会小学生认识感恩,这样很可能不能帮助他们理解感恩的意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家长的艰苦劳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有一种感恩父母的感觉,获得了一种复杂的体验。生活化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奥妙,只有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逐渐形成正确、全面、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法制体系。

三、构建“有思考,重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反思社会、完善自我,激励他们有向未来建设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和加强与学生对话,在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实效。例如,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可以围绕“如何与学生对话”主题,不断深入课堂,凝心聚力去把握和寻找学生情感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努力构建“有思考,重成长”触动学生心灵的课堂。“有思考,重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追求以真实的活动浸润课堂,不能矫揉造作。教师课堂上要以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最真挚的语言感动学生,不能危言耸听或夸夸其谈。教师要重点关注贴近学生的六大生活领域,重视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素养、规则意识、民主法治教育、爱党爱国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小到“我的健康成长”,大到“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努力贴近儿童生活,将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吃饭有何讲究”“如何排好队”“家乡有哪些新变化”“如何和他人分享”“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都有谁”等,进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课程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行为习惯和素养,尤其是道德品质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合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积极构建“有思考,重成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设计思考的真实教学情境有宽度,课堂组织学生思考探究有深度,重视学生学习思考助力学生成长有温度。

参考文献:

[1]刘丹嵋.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2):61-62.

[2]何毓洵. 助力学生成长  促进家校共育——“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组织探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1):9-10.

[3]黄玉玲.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设计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81-8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