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角落创设使用的思与行
莫丽红 ,梁志田
东莞市望牛墩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幼儿园的角落环境,彰显幼儿园环境育人的理念?文章中分别阐述了自然生态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优势及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幼儿园的角落环境的策略,结合幼儿园本园实际,引导教师、幼儿充分发掘及利用幼儿园小角落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然角落。而为了避免创设的自然角落成摆设,文章中针对教师观察、干预、引导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自然角落 创设策略 教育契机
看似简单的活动角落如自然角落,实际隐藏着丰厚的教育玄机。究竟如何利用幼儿园的角落进行自然区域创设?幼儿园设置的自然角为幼儿身心发展能带来什么优势?该如何彰显教育的价值?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一、转变理念,从“儿童的视觉”创设自然角落
教师们对于自然教育的内涵意义、隐形课程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自然角落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而在创设自然角落时应从“儿童的视觉”创设自然角落,比如:自然角落设置的位置、风格、摆放的秩序、需要哪些容器和小生物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尽可能听取幼儿的想法或者以儿童会议的形式进行商讨决定。王海英教授多次提出:“幼儿园要创设儿童本位的游戏、学习环境。”教师应该相信幼儿聪慧的大脑和能干的双手,蹲下来认真倾听幼儿的构思,乐于支持他们并且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在区域创设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在创设自然角落的前期,教师要提前正确认识自然角落的创设价值和教育意义所在,通过自身学习取经,扎扎实实了解其教育内涵后,还要广泛听取幼儿的意见,让幼儿做自然角落的主人。如在自然角落创设前,组织班级幼儿开展《种植小角落》主题班会,引导幼儿自行发现和利用场地,场地定下来后,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分组完成材料收集、摆放、等细节,激发幼儿创设的兴趣、倾听幼儿的意见、支持幼儿的做法和观察幼儿的合作,教师把主动权归还给孩子,让幼儿充当角落的小主人,激发幼儿创设和使用的欲望,真正让自然角落“活”起来,这样,幼儿的实践经验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科学规划,呈现自然角落多元性发展
幼儿园的区域设置容易出现管理模式固化,玩具没能及时更新替换的情况,导致了幼儿对区域游戏失去新鲜感,激发不起幼儿操作的欲望,无法实现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创设自然角落的初衷是要使自然角落成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成为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成为语言和科学等实际活动的源泉。教师要的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而调整自然角落场地设置、材料投放等等,保持一定的新鲜感,激发幼儿进区观察探究的欲望。在进行自然角落区域规划时,自然角落的场地设置要有序而且分层次,错落有序的摆放方便幼儿拿取、观察及记录,区域要设置种植观察区和记录区,提供有效观察的辅助材料,如尺、放大镜、镊子、温度计、日历、笔、圆柱木块、记录本等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观察记录工具等,让幼儿可以顺手拿起观察记录。自然角落辅助材料应具备科学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观察水平等作为辅助材料投放的考虑依据,针对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材料种类应由简单到复杂逐层丰富,小班幼儿动手能力不强,在动植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且容易养活的植物,观察辅助材料应投放简单为主,如种植铲子、浇水壶、放大镜、圆柱木块、镊子等等,引导小班幼儿初步掌握种植技巧,体验种植的快乐。中班的幼儿科学认知逐步丰富,种植动手能力有一定水平发展,这时,教师应将利用自然角落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投放可以比较长短、大小的物件、尺子、放大镜等等,让幼儿在细致观察后能利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对比、记录。大班,除了材料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还可适当增加长期观察的材料,材料的呈现也应更具有实验性,让幼儿不仅感知事物表面的、外部的联系,还能逐步理解各种现象及其因果关系。
三、理性看待,让幼儿成为自然角落的主人
自然角落日常的维护工作一般都是保教人员负责,偶尔会在茶余饭后邀请个别幼儿为绿植浇浇水,自然角落和幼儿之间是两个互不打扰的独立体,使得自然角落只成了班级环境的一个“绿花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不管是班级环境还是户外环境,幼儿园应该一直秉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的理念,自然角落的管理模式恰恰违背了这一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放手,从小班开始逐步帮助幼儿建立管理意识和方法。小、中、大班级幼儿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动手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情况建立区域自然角落管理常规。这时候,教师不妨调动幼儿积极性,组织幼儿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围绕“谁来做自然角落的管理员”展开讨论自然角落管理的分工安排,通过主题班会既能避免了争抢现象的发生,他们可以自主分工,建立管理自然角落值日流程,自己发现问题会主动与教师、同伴讨论并想出解决方法去实验,而且针对当天值日进行小结反馈,进区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值日生提前作交接,做事有始有终。这个时候教师尽量放手,不要打扰幼儿,把自让角落管理常规建立任务归还幼儿手上,培养幼儿相互协商解决问题及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观察记录,发掘角落教育的契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均为观察者,只是观察的对象不同而已,幼儿观察对象是自然角落中动植物生长变化、土壤的干湿、区域的整体变化等等。而教师观察对象则为幼儿,包括幼儿观察的方式、记录的方法、与同伴的交往情况等。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尽量不要进行干预,不急于指导或纠正幼儿的观察行为,因为幼儿一句简单的交流、一个小动作或许正是一个随机教育契机产生的引子。如在一次自然角落观察活动中,孩子们都各自忙碌着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孩子忽然哭了起来,经过了解,原来这孩子在植物叶子上发现了一条小虫,小虫子正努力地啃食着叶子,孩子发现虫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紧张起来就哭了。根据情况观察,我灵机一动,随之《小虫子诞生记》、《灭虫敢死队》、《小虫子历险记》等等有趣的课程衍生出来了。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我们班幼儿对害虫的生长过程、灭虫方法等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发掘的自然教育价值。
自然角落不是摆设,自然角落的创设与操作、观察对于幼儿、教师都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意识。它能让幼儿在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享受童年快乐,在玩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衍生大量的教育教学素材。自然角落的持续使用是具有必然性的,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适时调整,发挥自然角落最大作用,让小小的角落成为孩子们珍藏欢乐与甜蜜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董旭花,韩冰川,张海豫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