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总结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引,教学效率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教师该如何做到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引呢?他们需要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时,做到换位思考。重视课前预习、利用信息技术和促进自主学习都是基于此产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课堂效率;有效提高;小学数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他们没有充分利用该阶段,扎实数学基础,那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就可能走得很不顺利。基于此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借助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和引导,促使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就感。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很有意义,教师要追求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课前预习
如果学生没有经历课前预习的过程,那他们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会产生陌生感,无法积极配合教师,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基于此,对于课前预习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态度上要重视起来,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就是为学生设计导学案,用其来引导和督促学生,使得学生提高预习效率,做好充分上课准备。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笔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要在生活中寻找小数的存在,或者超市中对于价格的标注,或者对于身高的测量等。然后,围绕自己找到的生活案例,学生要展开思考,探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对导学案中进行填写,回答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会将学生填写的导学案收上来,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填写结果体现了他们的数学水平,笔者能从中归纳中学生的知识盲区。如有很多学生在“小数的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对答案的表述存在错误。笔者就专门制作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此时经历了课前预习环节的学生,对微课内容也会有着更好的理解,由此促进了笔者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蕴含丰富的视听资源,是小学数学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当教师发挥了信息技术作用,用其来活跃课堂氛围、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促进师生互动时,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笔者就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利用。首先,笔者以生动的故事为导入形式,使得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存在浓厚的探索欲。借助信息技术,笔者让故事更具有了生动性。故事内容为:小猫、小兔和小猪三个好朋友就“谁的饭量大”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议。为了解决争议,他们决定进行吃饼比赛,看谁吃的饼面积比较大。小猫吃的饼是长方形的,小兔吃的饼是三角形的,小猪吃的饼是圆形的,笔者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呈现,并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数字,使得学生展开面积计算。此时学生就回忆起了以往的学习过程,很快计算出了小猫和小兔所吃的饼的面积。在计算小猪所吃的饼的面积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他们不知道圆形可以转化为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此时笔者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利用,为学生呈现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全过程,使得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运用,对小猫、小兔和小猪的饭量进行正确的排序。此时笔者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到了提高。
三、促进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了教师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出改变,他们需要提前与学生沟通,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并予以落实,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授人以渔。此时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授《圆柱》之前,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互动,询问学生如下问题:你们想要动手去制作圆柱吗?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回答之后,笔者制定了教学计划,在其中引入了动手制作环节,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笔者将学生进行了分组,为学生布置了制作圆柱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回答如下问题:你们对于圆柱有哪些认识呢?圆柱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当学生认真回答了问题,他们就能得到奖励。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会进行知识点的补充或者纠错,使得学生学好圆柱知识,为圆锥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接下来,笔者会呈现习题,借助奖励制度,吸引学生对圆柱知识展开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顺利落实教学计划,笔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教师要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展开深入思考,探索和应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话,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天堂。
参考文献:
[1]郭炳胜.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7):67.
[2]高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读写算,202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