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评选案例 七年级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案例------信息与信息技术

摘要 【摘要】作业概况 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本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到下一节课时几乎忘光,没有课后作业的巩固延伸,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信息素养的长期培养,再加上信息技术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在形式和界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现有教材在操作实践的设计上平铺直叙、整齐划一,缺少变化,为了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使作业形式灵活化、类型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习惯、心理特征和兴趣喜好,努力设计出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可操
DOI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1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2021年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评选案例

七年级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案例------信息与信息技术

①尚锦 ②李庆军③郭世琦

①漯河市第十初级中学 ②漯河市第五初级中学③漯河市第十初级中学

  • 作业概况

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本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到下一节课时几乎忘光,没有课后作业的巩固延伸,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信息素养的长期培养再加上信息技术教材经过几次改版,在形式和界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现有教材在操作实践的设计上平铺直叙、整齐划一,缺少变化,为了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使作业形式灵活化、类型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学生的认知习惯、心理特征和兴趣喜好,努力设计出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可操作性强、有一定弹性并能适合不同学情的题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二、案例

(一)核心素养细化

1.了解信息与信息处理的方式,理解信息概念。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知道计算机的组成

3.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知道管理方法

 

(二)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时安排:

1.1  信息与信息处理            1课时

1.2  计算机硬件系统            1课时

1.3  计算机软件系统            1课时

1.4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      1课时

总计                         4课时

  1. 教学流程:
  1. 预习检测
  2. 情境引入
  3. 合作探究
  4. 拓展提升
  5. 课堂小结
  6. 作业设计
  1.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具体案例

1:故事任务。如在教授“信息与信息处理”一课中,课后设计了一个观看“全球通”的公益广告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观看全球通的广告创意,思考在特殊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感知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特殊情况下成功传递信息的重要价值,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时候一下子集中到了这个问题上来。能够更加形象的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此时,顺应学生们的需要,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很快就对这块知识有了形象的记忆,信息与信息技术等知识也就被学生牢牢地掌握了。

2:大显身手。在讲授“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软件系统”,可以布置“大显身手”这类形的作业,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尝试着去接触了解一个程序来加深对系统内程序的理解。比如,我们用“画图”程序为例,七年级的同学还比较活泼,对“画图”程序还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让他们通过画一幅主题图画的形式来进行,不仅让学生熟悉一些小程序,同时让学生感知软件在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习,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趣的小程序,用于学生的练习。

   例3:创作任务。教完“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一课后,提供给学生一些不用的硬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组装在一块,学生的兴趣很快的就被提升起来,不仅小组协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增加。本例中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课堂练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操作练习隐藏在创作中。课堂练习的提出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任务出示更加自然和谐,学生很乐意接受,从而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更加兴趣盎然,收获颇多。

5:身陷其中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作业布置中,我们可以设计多个互动游戏,比如在“信息与信息处理”一课时,课后通过“猜词游戏”让学生再次体会信息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信息传递的多种方式。在讲解信息的获取方式时,还可以设计“辨一辨”活动,让学生通过眼睛、鼻子、嘴巴等感觉器官体验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然后再通过“连连看”让学生学会选择专用工具间接获取信息。  

(四)作业质量效果评估

信息技术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才能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平台中完成课后作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通过案例引入、明确任务、学习探究、创作实践、展示评价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升思维、操作应用的综合能力,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谁知规律,采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潜能,通过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过程,达成课程目标。

 三、作业案例特色说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所以我们小组设计作业的主导思想是: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的布置作业,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坚决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双减政策下,我们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让教育回归校园,让学生回归本真。

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们小组设计作业的分层性主要体现在体现形式多样的灵活性作业,全文位的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差异性,在完成课堂作业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而有些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完成弹性作业中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当这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可以让他们做“小老师”,来帮助那些学习能力一般,操作不熟练的学生。通过课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操作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既表现了自已的特长,又融洽了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