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阿不都拉·赛甫
鄯善县第一中学 838200
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物理是一门重视逻辑推导、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其中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其潜力受到广泛的期待。通过深入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引导学生踏进魅力无穷的物理世界,传递物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要确实地让学生掌握它,以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验教学有着直观明了、参与感强、激发兴趣等不同于单纯理论教学的优势。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教师们得以扩大并巩固这份优势。通过对理论知识原理的再现,将知识还原成更易被初中生接受的形式,并通过亲手实践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为了让实验教学的成果得到保存,让其成为有效教学,就需要重视实验的参与感、趣味性、理论教学三个方面。
一、重视教学实践过程,以实践巩固理论
基于部分物理实验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完整匹配教学计划,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一些教师会偏向于自己动手而让学生观看演示,却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恰恰忽略了实验教学最大优势之一的参与感,比起被动地接受知识,亲手实践更能加深印象,也更能培养自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单元中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操作简易电路板的电源,制造各种不同的情形来观察连接电路的灯泡亮起的规律,来认知串联与并联的异同。同时,由于初中物理绘制的简化电路图与教学用具的简易电路板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能让学生确实明白电路板的运行原理,就能在学习绘制电路图的时候产生联想,并减少学习的成本。不过,从客观上来说,实验时引发事故,或是由于步骤出错导致没能观测到正确的成果,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延误、打乱教学计划也是让人困扰的问题。但教师绝不能以规避风险的名义阻止学生参与实验,而是应该放眼于事前准备和平时的言传身教:比如对实验工具的基本认知、物理实验的步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都是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应当由教师告知的。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减少错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重视实验的趣味性表达
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要想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契机,而实验教学可以承担这个任务。比起艰涩复杂的理论文字,物理实验那内容丰富、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学习时,通过精心设计的趣味性实验,比如用纸张做成容器,在里面装水后放到火上加热,水虽然会沸腾,容器的纸碗却不会燃烧。通过这似乎与常识相悖的结果,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思考其中的原理并进行讨论,最后再讲解热传递和燃点的知识,以及观测水沸腾之后蒸发成水蒸气的场景。又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的学习时,通过使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最终让纸张燃烧起来的现象,来表现出凸透镜这种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在进行光折射时,平行于主光轴且到主光轴距离相等的光线最终会在主光轴上相交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要表现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就不能只是直白地展示实验现象,而是要用类似魔术戏法那样的、会让观者感到意外和惊奇的形式进行包装,通过表现与常识有所联系却又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两颗重量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
三、理论与实践并行,进行充分互动交流
实验的目的,是构建成熟可行的理论,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深化理论知识的认知。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不能只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理论。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时,运用小孔成像的方法,学生将会观测到参照物在成像时方向却颠倒的现象,如果不在这时引入理论的学习,他们就只会将之当作一个奇特的现象,而不会将它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联系起来。此外,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隔离出课堂,不能对埋首实验的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积极巡视课堂,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引发实验事故,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认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提出问题,或是以学生为主导,介绍自己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初中物理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作为强化物理教学效率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参与感、激发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让理论与实践并行,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凭借实验教学学会物理、学好物理,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物理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经验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袁满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83-85.
[2]杨武.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