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项目化学习设计

摘要 【摘要】内容要求:3.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学习建构起这个系统工程的整体框架。增强法治观念,从内心遵崇法律,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是法治建设的主体,自觉投身法治建设。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科学精神:理解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布局规划,更需要公民和社会的参与。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
DOI
作者张健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第38卷1月第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04-04(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法治社会》项目化学习设计

 张健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校   

一、课程标准要求:

内容要求:3.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学习建构起这个系统工程的整体框架。增强法治观念,从内心遵崇法律,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是法治建设的主体,自觉投身法治建设。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科学精神:理解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布局规划,更需要公民和社会的参与。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二、学习内容:

1.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通过资料查询和探究,明确建设法治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3.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三、学习目标:理解我国法治社会的内涵、基本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科学理性认识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第三框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体目标之下,分析法治社会建设的措施和重大意义。调动公民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是整个第八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和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和意义,但是如何把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和自身相联系还缺乏认知,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联系社会实际,懂得通过自身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治素质。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社会调查,参与议题式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有利于形成学科思维,了解社会百态,培养学生思维整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学重点:

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及要求

七、教学难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八、任务分解:教师事前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创新哪些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你还知道哪些基层社会治理的好办法?

3.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正在补齐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

4.人民调解员从哪来,怎样更有效发挥作用?怎样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你还了解哪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九、任务驱动:

1.项目出:根据教学目标,师生达成本项目学习的共识。

2.项目分解实施

项目酝酿: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查询资料

项目细化:汇总资料,分类整理

反思评价:师生交流、形成结论,总结升华提高,教与学反思

3.项目主体分工:学生按个体需求,自主确定分项目,组成共同需求的小组,寻找资源、公用信息交流探讨,归纳总结。

4.持续设问:(1)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3)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4)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

5.项目修改:师生研讨,完善修改。

6.公开展示:学生向班级成员演示研究的成果。

十、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议题,学生思考

小组展示,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延伸拓展

十一、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中央电视台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一篇《奉法者强》片段

学生观看,引发思考

1、法治社会的内涵

合作探究:“空中抛物”惹热议

针对小区楼上“空中抛物”的现象,引起了大家在微信群上的热议“这种行为不道德,把人砸伤了要负法律责任”“如果找不到人,就要从二楼开始一直到顶楼都要分担责任,除非能证明自己不在家”

思考问题

1)以上群众意见是否得当,你的根据是什么?请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加以评析

2)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请结合教材分析法治社会的内涵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回答。根据以上事例得出法治社会的内涵。

2、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法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认可法律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基本规范

播放视频《法治中国》片段

问题探究:“不满18岁不能进网吧”、“去外国旅游回中国不能把外国水果带回中国”、“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未满十二岁的孩子不能骑共享单车”当你听到这些话语是从不满十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时,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谈感想

2)守法: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教师提问:请列举社会不同领域都依法运行的实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都得守法,依法办事)

3)用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问题探究:法治社会,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人们依法主张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议题一:(情景材料)“王某被策反成间谍,后通过对法律的知晓能够悬崖勒马,这是“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中国策的成效,体现了执政党的智慧。

普法栏目剧《选举风波》正在拍摄,从2006年开播至今,翼城县普法栏目剧历经12年经久不衰,6200多名干部群众参演,共制作500多期短剧,向老百姓宣传法治。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设置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创新哪些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议题二: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央提出了诸多措施,如新时代“枫桥经验”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是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设置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基层社会治理的好办法?

学生活动:学生出示“文明城市市民公约”,同时查找相关事例讨论分析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议题三:(情景材料)在1992年,电影《秋菊打官司》轰动一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那个年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老百姓想寻求法律帮助并非易事,现实中我国法律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救助制度,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正在补齐。

设置问题:查阅资料,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正在补齐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

学生活动:学生查找资料,回答问题(如完善法律救助制度,推广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等)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议题五:(情景材料)老王和老许两家邻居发生纠纷,经人民调解员调解,终于协商化解矛盾。

探究问题1:人民调解员从哪来,怎样更有效发挥作用?怎样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你还了解哪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探究问题二:这些纠纷解决机制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查找资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十二、学习评价

1.评估监测,拓展升华:根据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层设置精炼习题。

2.评价和反思通过变“教师讲”为“学生讲”,还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协作者。学生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反思学生积极性提升,锻炼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大为提升,教师适时点拨和拓展,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维度和视野,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