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潘兴美
凉山州普格县普基镇中心校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强调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实施渐进式教学以及开展多样化读书活动的重要性。通过精心布置阅读区域、设立阅读时段、推荐优质读物、组织读书交流会和课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习惯;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为小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精心布置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阅读区域,不仅配备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小学语文部编版中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经典故事,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点不断更新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此外,通过设立舒适的阅读角落,点缀以绿植和温馨装饰,营造出一个静谧而愉悦的阅读空间,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设立阅读展示墙,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草船借箭》、《嫦娥奔月》等故事后的心得体会或创意画作,通过分享和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动力,还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从而在班级内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成为提升他们阅读习惯的关键。教师需巧妙安排每日课程,比如设定早自习或午间静读时段,专门用于沉浸于《小英雄雨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等小学语文部编版精选篇章,逐步形成每日阅读的固定习惯。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偏好与阅读能力,定制个性化阅读计划,并推荐如“经典诵读”、“名著导读”系列书目,结合阅读挑战赛等形式,激发他们对《王二小》、《神笔马良》等故事的探索欲与阅读热情。为深化阅读效果,鼓励学生采用阅读日志、书签笔记或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阅读《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时的所思所感,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总结能力,也便于日后回顾与反思。此外,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轮流讲述《牛郎织女》、《女娲补天》等故事的心得体会,或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阅读交流,还从同伴的分享中汲取新知,共同在广阔书海中遨游,不仅提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还逐步塑造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实施渐进式教学,逐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它强调通过渐进式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稳定而深入的阅读习惯。这一过程中,推荐优质读物并遵循渐进式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建立阅读兴趣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选取如《和大人一起读》这样的绘本系列,它们以生动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讲述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如《小兔子乖乖》等,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初步兴趣。通过组织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阅读活动,进一步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逐渐浓厚,进入拓展阅读能力的阶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部编版中的经典童话与寓言,如《乌鸦喝水》、《农夫和蛇》等,这些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规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积累。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阅读非虚构类文章,如《科学小知识》系列,以及人物传记等,以拓宽视野,培养阅读的广度与多样性。
在深化阅读能力的阶段,我们可引导学生挑战更具深度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学手法,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引入实际应用类文本的阅读,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在培养阅读批判思维的阶段,我们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涉及社会问题、文化冲突等话题的文本,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等,这些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和书评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理解和评价,从而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兴趣到能力、从接受到批判的渐进式过程。通过精心挑选的读物和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例如,组织定期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有机会分享自己阅读的课内外书籍的心得体会,形式可以包括美文古诗文的朗诵,如《静夜思》、《春晓》等经典诗文的诵读,以及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辩论会,比如“是否应该完全依赖科技”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话故事、制作名言成语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创意。同时,设立“好书推荐”环节,让学生互相推荐小学语文部编版中的优秀篇目,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以及分享高效的阅读方法。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课前的短暂时间,来推动阅读活动。比如,设立“课前五分钟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故事或学到的知识;或者背诵一首古诗,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甚至可以即兴阅读一条新闻,或者分享自己摘录的精彩语句,以此促进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总之,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需要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设立阅读奖励机制等策略,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花.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3,(20):52-54.
[2]周依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的建议[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4,(05):27-29.
[3]汪德芳.新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路径[J].新智慧,2024,(1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