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刘红君
湖南省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 湖南省娄底市 417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由于其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独特性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常常被用于小学语文的课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也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去追求教学的固定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不断变化教学形势,在“新基础教育”和“双减”政策提出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情境教学法的最优化呢?笔者结合对情境教学法理论的学习以及一线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做一些经验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运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进行学习行为,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保持在一个适度兴奋状态,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将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开设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活动,比如一次游戏作文,一次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的课本剧或者将一首古诗变成一幅图画等。这些活动都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参与度,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情感的共鸣。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求知情境,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去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依据学习内容进行大胆的假设,猜想,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也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身实践去发现事实,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更加真实,基于理解性的记忆相较于死记硬背记忆也会更加持久。情境教学法倡导教师利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感知客观世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客观世界结合起来。教师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实践、探索、体悟,真正做到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
(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缩短文字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情境教学法通过活动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去体验,比如由一幅流水图能“听”到流水叮咚的声音,由暴雨声能"感受"到紧张、害怕的心情等等,利用这些表象让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调取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甚至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接近与学生的距离
情境教学生活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而小学生又有其独特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这一特定学段学生的特点为依据。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童年生活是趣味无穷、诗情无限的。这当中充满着纯真的情感、跃动的智慧,甚至是可贵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发掘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摔跤》时,教师就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摔跤这种游戏不论是对男生还是女生来说,都不算陌生,因为校园里常常会出现两个孩子扭在一起的场面,但由于这篇文章中含有许多比喻式动作短语和连续性动作描写,使得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有了畏学心理,课文没能真正读懂,此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举例讲解或者是出示两个学生扭在一起的照片、视频等,学生就可以知道什么叫“虎势儿一站”、什么叫“公鸡鸽架”、什么叫“冷绊子”等等,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性格特点,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到课堂中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图片与视频具有鲜艳且直观地特点,更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以获取知识为任务,师生关系是对立,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还容易激化师生矛盾。情境教学首先就抛弃了教师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着主导作用,重在引导。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进入你的情境中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一个真实生命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教师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自我感受,应积极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认知方向,要求学生应在学习任务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
例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课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性文章,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笔者随文设计了一个给蟋蟀画“住宅图”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不断比较“住宅图”和课文描述是否一致,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找出一些限定性的词语,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也渐渐掌握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三)将直观与肢体相结合,丰富情境创设手段
古语云,“言之不足,故嗟叹,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教师面对古诗词教材中情境缺乏情感,可以用体动带动情动,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去直观感受诗词背后的情感,也可通过让学生自身肢体动作带动感受诗词情境。
例如:教学《赠汪伦》和《回乡偶书》两篇古诗时,教师可以配音乐,在朗读中,让学生敲击节奏,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去感受古诗的情境。又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教师指导大家朗读时,可适当加上肢体动作。“伸手举高”,体会感受楼之高;用手摘星,体会作者丰富想象;用手在嘴巴做嘘的动作,展现不敢说话的意境。同样,教师也可在教学中,自己配以相应肢体行动,如敲击节奏,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帮助学生,带动学生理解情境。
总之,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关的丰富的情境,调动小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打破学生的理解障碍,化难为易,使小学生高效地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让教师在快乐的情绪中教,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介于此,文章着重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敏. 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少年, 2021(24):0115-0115.
[2]肖文平.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