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中趣味实验的应用探讨
周洪
仁寿县黑龙滩镇分水九年制学校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更加倡导通过趣味实验的教育形式,来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物理学科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验环节是脱离不了的,这也强调教师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学生正是处于学习过程中非常基础的阶段,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的,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新整体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课堂中趣味实验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结合多媒体;小组合作;结合生活
物理课程知识较为抽象,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通过教学形式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效果得以提升。物理学科知识作为抽象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大多数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知识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这也是由于学科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效果。教学中通过构建实验环节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细致分析教学内容。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过程中,多数实验环节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开展的效果,教师便可以借助于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示具体的实验内容。虽然说物理课本中也涉及到一定的实验环节,但是静态的形式无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能够将实验环节的形式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从而理解更为深刻。
例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小节时,由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都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从整个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声音实际上与学生的认知当中的声音还是有所不同的,让学生发现声音的特性,明白声音产生以及传播的特点。因此让学生观看过实验视频之后,结合课本知识,教师再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多媒体辅助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更加生动与形象。声音本来就是一个可听见,但是不可触摸的现象,那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使得学生认识深刻。
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小组教学的形式,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得以重视,这也是由于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切实提升个人的合作水平,强化学生的知识探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形式的调整,主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共同推进实验环节的高效完成。当然学生在相互合作的环节中也可以针对于某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点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这一小节时,针对于这一小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当中进行上课。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当中的积极性,就可以让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实验。而且这个实验具体还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串联并联的过程,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小组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有共同交流的机会,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实验,也会增强学生的认识。
三、实验结合生活实际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到实验环节中,当然物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的形式,可以更加具备真实性,通过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知识点,从而加深了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这节课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结合一些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中。实际上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能并不能够认出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但是课堂中教师适当给学生讲解,可以达到恍然大悟的程度。给学生结合生活的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室外进行直线传播的实验练习。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真正感受到光的作用以及感受光的特殊作用,也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养成积极观察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深入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物理学科作为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课程,在总体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创新教育的观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思兵. 初中物理实验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4):98-100.
[2] 杜景林. 初中物理实验分类及应对策略[J]. 新课程,2022(3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