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帕提古丽·尼亚孜麦提
喀什地区莎车中等职业学校844700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数以万计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致富。但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和种植效率的持续低下,蔬菜生产的发展瓶颈愈发明显,亟需采用机械化手段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规模化效应。基于此,本文从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出发,着重探讨其中几种关键的机械技术以及有效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发。
关键词: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一、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机械化技术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使得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中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蔬菜的种植历史悠久,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高,育苗、播种、栽植、灌溉、收获等环节均已有成熟的机械化参与。西南、西北地区受限于山区的土地条件,蔬菜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
(二)生产环节机械化针对性不强
蔬菜生产涉及的环节较多,各环节对机械技术的要求也不同,由此造成了差异化的应用现状。耕地、灌溉和运输环节由于重点关注机械的动力和便利性,并无具体的专业化需求,机械化应用程度较高,适用机械较多,通用性较强。育苗、植保环节由于规模化的要求,机械技术的应用较为一般。移栽和采收环节由于作物品种和形态的差异以及蔬菜易受损的特点,对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要求较高,研发和应用难度较大。
(三)机械技术的使用需求有差异
由于各种植户在蔬菜品种、种植规模和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对蔬菜生产机械的使用需求也不同。普通农户一般购买通用型或小型的机械设备用于耕地、灌溉和运输环节,以减轻劳作负担。蔬菜生产专业户一般购置大型一体化设备和专业化机械,提高蔬菜种植和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初级加工企业则需要用到一些精细化设备和深加工机械,专业化程度较高。
(四)机械技术的补贴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国家建立了初步的补贴激励政策,但目前主要倾向于粮、棉、油等领域,针对蔬菜生产机械的补贴相对不足。各地区为了推动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自行制定了本地化的补贴制度,但地区差异化较为明显。在整个国家的层面上,蔬菜生产机械技术的补贴机制尚不健全,还缺乏统一政策的指引和助力。
二、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生产工艺的非标化
蔬菜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工艺各不相同,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对机械化技术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蔬菜采摘环节中,蔬菜的成熟度是无法用机械进行识别的,这就限制了机械化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蔬菜作物的复种指数高,套种现象普遍,机械化技术无法同时满足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等蔬菜的生产要求,且容易造成蔬菜损坏。
(二)种植规模的零散性
综合来看,蔬菜种植规模的零散性主要体现在农户的零散性和特定作物的零散性两个方面。首先,我国蔬菜生产的主体是家庭散户,由于种植规模小且分散,其使用农业机械的意愿和效率都不高,而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中,实际生产依然是以个体农户为主。其次,蔬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范围广泛,具体到某一特定作物时,其种植规模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小而分散。
(三)机械性能的单一性
由于蔬菜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很难研发出适用于多种蔬菜作物和多个生产环节的通用型机械设备,现有机械能够作业的蔬菜种类和环节都比较单一,设备的适用程度较低,甚至在露天蔬菜生产中发挥较高使用效率的机械设备,在开进大棚中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另外,现有机械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缺乏可持续性。
(四)机械收益率不明显
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要求种植户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机械设备,这无疑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投入。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个体散户,机械化带来的收益增长很难扭转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机械使用的收益率不明显。只有当农户节约的劳动力和经济收入的增长明显大于设备成本投入时,机械技术的推广才能快速而高效。
(五)农户缺乏使用热情
如前文所述,国家政策和中央财政对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补贴机制尚不健全,使得广大农户在面对昂贵的机械设备时往往选择望而却步,无法产生较为实际的购置热情,这成为蔬菜生产机械化推广的重要难题。如何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解决农户的资金问题,是蔬菜生产机械化普遍应用和大面积推广的前提条件。
三、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
(一)田地耕整机械技术
标准化、高质量的耕整地是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基础环节,也是后续播种和移栽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中主要采用大田耕作机具进行深耕、碎土、开沟、起垄、整形、施肥和覆膜等工作,机械化的应用水平相对较高。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蔬菜田地的耕整地技术需要持续优化和更新,不断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系列化方向迈进。
(二)蔬菜直播机械技术
蔬菜田间播种机械技术始于20世纪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精密播种和联合作业的有效结合,并通过监视装置和自动控制技术提高了播种的精量化。我国蔬菜直播机械技术的研发起步时间较晚,受限于专业知识、种植方式、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影响,此项技术还需要长期的持续提升。
(三)蔬菜育苗机械技术
蔬菜育苗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包括基质成型、播种、催芽、管理以及嫁接等诸多环节,因此对相应机械设备的要求也较高。穴盘精量播种机是蔬菜育苗环节的关键技术装备,并通过针式、板式和滚筒式的技术区分提高了蔬菜育苗的针对性。后续的技术更新中,应该着重研发集种子播前处理、精量播种以及出苗育苗等于一体的成套机械技术,以适应蔬菜生产规模化的发展。
(四)蔬菜移栽机械技术
蔬菜移栽机械技术方面,国内外的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注重耕整地、育苗和移栽的技术配套性,并逐步向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我国蔬菜移栽机械技术主要以半自动移栽为主,需要人工辅助的弊端造成劳动量较大、移栽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蔬菜生产现代化的发展,自动取苗、分苗和投苗技术的研发应该成为机械化应用的关键。
(五)蔬菜采收机械技术
成果的采收是蔬菜生产中作业量最大、耗时最长的环节,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最终收益。根据蔬菜采收部位的不同,目前较为普遍的机械采收技术包括根菜类收获机、叶菜类收获机和果菜类收获机等,能够实现对萝卜、胡萝卜等根菜,菠菜、芹菜、大白菜等叶菜和新疆番茄、辣椒等果菜的精量化采收,满足了基本的蔬菜生产需求,后续还应持续优化与更新。
四、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切实掌握蔬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
切实掌握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重要性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各地农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蔬菜生产机械化对于保障蔬菜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意义,采用政策培训、理论普及和引导等方式,自上而下提升相关人员的理论认知。
首先,相关农业管理人员需要理解机械化应用对于蔬菜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为保障蔬菜供应,提升蔬菜质量和促进菜农增收制定相应政策;其次,由于我国蔬菜种植在农作物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蔬菜生产的机械化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从全局方面把握机械化推广进程。
(二)科学统筹不同地区机械化发展战略
如前文所述,蔬菜生产的机械化在全国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导致我国蔬菜生产的整体机械化程度不高,发展缓慢。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统筹不同地区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十分必要。
首先,各地各级政府需要对当地的蔬菜生产种类、种植面积、生产主体、机械化应用现状以及机械使用的需求等方面展开细致调研,掌握真实的市场数据,为科学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国家层面需要对调研数据进行统筹分析,找到区域机械化和环节机械化发展的问题所在,为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寻求有效的突破口;最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地区蔬菜种植品种、机械化发展模式和主推机型等,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发展速度。
(三)加大蔬菜生产设备的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起步较晚,应用程度偏低,很多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尚达不到使用标准,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成为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关键。
首先,注重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中机械化应用的普适性,通过技术突破提升机械设备功能的全面性,改变以往单一化的技术缺陷;其次,遵循未来发展的战略,加大对精细化耕整地、精量化播种、高速化移栽以及轻简化采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为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最后,逐步增加蔬菜生产机械中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开发,不断更新和提高机械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发挥更大的技术优势。
(四)健全蔬菜生产机械的创新发展机制
除了技术层面的研发,创新机械设备的推广机制同样十分重要。第一,发挥多单位、多部门、多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创新机制,整体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的技术体系。例如,可以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蔬菜生产基地,针对其中主要的蔬菜品种,由专业团队进行产学研创新,实现成果突破。第二,坚决贯彻蔬菜生产农艺与机械设备相结合的发展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分析提升生产机械的应用针对性;第三,坚持自主创新与借鉴吸收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和科学系统的生产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消化吸收,创造出适合本土国情的机械生产技术。
(五)完善政策扶持激发农户的购置热情
农户的使用意愿和热情是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最后障碍,解决好他们在资金、操作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困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其使用积极性。
首先,在国家既定的补贴政策基础上,逐步扩大蔬菜生产机械的补贴范围,减轻资金障碍,引导农户主动购机;其次,做好调查与分析工作,深入农民群众内部了解他们对于机械化生产的意见、需求和困难,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助农政策;最后,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蔬菜生产机械的操作培训,完善售后服务,解决农户的技能缺陷和后顾之忧。
(六)合理运用最新最优的科学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蔬菜生产机械化中已经势在必行。一方面,督促和引导蔬菜生产机械的制造商将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设备制造中,提升机械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相关农业生产管理者可以建立农机共享服务平台,有效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减轻机械购置的负担,加强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
结语
蔬菜生产是保障民生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推动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至关重要。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规划,将农业生产的管理者、机械设备的制造商、农户及蔬菜生产合作社系统化统一起来,在深入了解蔬菜种植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各项有效政策推动
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瑶,李丹阳,冯健,吴传云.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21(09):32+39.
[2].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 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J].江苏农机化,2021(03):14-15.
[3]张秀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分析[J].河北农机,2021(01):18+20.
[4]夏训谅.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机化,2020(03):12-13.
[5]刘春.蔬菜生产机械化应用与发展[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0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