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升有效方法研究
周秀花
板燕九年制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们应该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课堂前,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们的课堂预习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前养成好的预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的创新过程,通过各种教学反馈的收集实现对教学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不断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升;有效方法;研究
历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所包含的信息太多,而且所涉及的时间和事件也比较多,意义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很容易将这些知识点混淆了。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确定重点难点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的自学,获取新信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减轻新课文的学习难度,又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的针对性,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预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历史学科预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对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标要求有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课预习。在对新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把看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自己提出疑问。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确定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学习《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时,可以通过利用导学案进行通篇预习,引导学生对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动乱,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等方面进行了解。了解这一时代的重大文化、科学技术成果,例如:《史记》司马迁,蔡伦,造纸术,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等等。再布置预习题目给学生,使学生初步自主掌握以下内容:一,造纸术改进的时间、人物、传播与影响是什么?二,东汉末年的名医有哪些人?各自的贡献是什么?三,《史记》的时间、作者、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四,道教和佛教创立的时间、教义与影响分别是什么?通过对课本教材的阅读,然后进行自学测试,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对其中的疑问点进行记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透过对教科书资料的研读,对纪年方法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纸张制版工艺流程图,让学生说出制版过程。在此基础上,将其与传统的纸张进行对比,了解“蔡侯纸”的优越性,并进一步探讨了“造纸”的重要性。建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分析、总结归纳问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以上预习内容,对新课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减轻学习新课的压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图片激发兴趣,加深对课文理解
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想加深学生对课本中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历史课的特点是内容颇多,人名,年代,故事等等学生容易混淆,难以记忆。这往往需要更高的学习注意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注意力的集中又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有了兴趣和想象力的配合,才可以深刻地帮助学生去记忆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除了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及启发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和同为一家》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标记一个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三、增加活动型作业,组织拓展性阅读
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途径,是活力课堂发挥素养培养作用的关键。而学生进行有效历史自主学习,是有一定条件需求的。首先,是他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经验的积累,才能进行独立的历史思考和分析。所以,教师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拓展历史视野、积累历史知识。在方法上,一是增加一些活动型的作业,另一个是下面要谈的组织拓展性阅读。活动型作业,就是让学生结合乡土资源、身边环境进行一些实地、实景的历史调查、观察活动。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利用初中生父母、祖辈正是改革开放的全程见证者身份,教师安排学生回家去调查,“问一问,聊一聊,请父母、爷爷奶奶说一说他们小时候、年经时候学习、生活、工作的往事”“找一找,家里有没有父母小时候、爷爷奶奶年轻时使用过的老物件,比如粮票、带奖字的杯子、收音机、录音机等等,感受一下历史、想象一下改革初期的中国”。这样,回到课堂,再去阅读教材,他们才能深刻、感性地领悟到什么叫“伟大成就”。
总之,现如今,我国教育在加快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这对学生生命的未来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它需要教师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能够做到教学相长,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