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提质路径分析
游方燕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向阳小学 541899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对作业的态度偏离了原有轨道,过多的作业和课外培训使得学生备受煎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作业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小学数学作业负担,提高作业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提质;路径
引言:为了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双减政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以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业负担,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因此,在教育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减量提质的路径分析非常必要。这一分析将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小学数学作业教学现状
1.作业形式单一。现阶段各类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较为单一,以书写为主,实践、探究等形式较少。许多教师布置的常规课后作业只是要求学生抄写概念公式、进行计算练习、完成应用题等,缺少实践和探究等形式。教师通常将作业结果作为评价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准,因此有时会急功近利地追求成绩,导致作业的形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机械。教材中包含了综合与实践、探究等环节,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较大的空间,难度不大,可以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活动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公式化的作业方式,让学生被动完成作业的现象。学生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长此以往便会出现机械性地做题,自然会影响作业的有效性。
3.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进展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个体特征差异十分显著,如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别。教师通常会统一订购配套练习和教辅资料,使作业形式呈现出“一刀切”的现象,没有分层次,导致有些程度高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久而久之对作业不屑一顾;而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则会觉得题目过于困难,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提质路径
(一)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突出作业差异化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学科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化、片面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应该在“双减”政策的框架内,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学习条件和兴趣,突出作业的差异化。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一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观察它们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三是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些作业分别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第一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二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符合核心素养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遵循“做中学”教育理念,体现作业实践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倡导儿童通过动手实践完成作业,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因此,实践型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主动延伸到生活中。在小学数学课本的许多内容中,都可以用实践作业的形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模块中,学习完《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同学们自由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实践调查和数据统计。主题可以选择身边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统计“班级同学早餐种类情况”或者“班级饲养宠物种类情况”等。在调查结束后,学生可以绘制一个条形统计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联系到生活情境,还能更好地将统计与概率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切身体会到用数学解决身边问题的成就感。再比如,教师可以以热点问题“水保护”为主题,设计一次专题演练活动。具体的活动设计包括:首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网站、书籍、电视和短视频平台等途径,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耗水量,或者针对公园等公共场所水龙头漏水现象进行数据统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应用技能,教师鼓励学生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排序,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绘制多种统计图,如直方图等,直观地显示数据内容。学生还需要尝试分析统计图、表和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通过这样的专题演练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作业融合性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畏难心理。为了有效消除这种误区,强化数学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在作业设置中充分融入一些人文元素,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运用原则后,将古典诗词元素融入作业中,以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引用苏轼的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在词中将春色分作了几份进行描述呢?”通过将数学知识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教师可以加强数学与人文美学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政府提出“双减”政策,旨在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一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需要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和作业设计质量。特别是在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中,有效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提质路径,旨在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优化数学作业设置,以实现作业教学的减负增效。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管芸.“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3(14):25-27.
[2]郭德馨.减负提质,促全面发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J].新教育,2023(14):20-22.
[3]张丽.“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探讨[J].小学生(上旬刊),2023(0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