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方法
杨皓月
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土地小学
摘要:新时代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数学教师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最终使得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开拓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打造方法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俨然已经成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学生综合素养强化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越来越凸显。小学阶段作为整个学生成长历程非常基础的知识积累阶段,任何一门学科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创新,都直接关乎学生成长的全面性。
一、科学设置课堂目标,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最新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中,对课堂、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又进行了细化的与明确的要求,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下更要要求老师辨证地看其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做到有的放矢。实际上数学学科的目标体系,各类素养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在实际的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教学体系下,做好教学目标的关键,一堂课可能各类素养目标面面俱到,只要做到目标上的重点突出即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并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慎重地进行教学选择。
如在《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课的教学中,“数据分析观念”目标的落实是最直接、关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中,就要重点从这一目标入手,以这一目标作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借助这一教学内容或者说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去中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以学生是否形成、发展了自己的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意识为抓手,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当然教学目标既要精简与优化,又要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和身体发育特点,也需要老师通盘考虑学生课堂上在本章节内容中的地位与功能。还是以《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来讲,总体主要的目标定位在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中,在具体的“认识复式统计表”及“认识复式统计图”两部分的教学时,则可以将具体的数学应用意识的目标融入其中,具体的将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表、数据图的形式统计与分析身边的数据信息,继而去落实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这一整体的重点的目标。
二、重视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好奇心理
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模式丰富而多样,在日常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关注点,结合重点内容借助语言表达、多媒体展示等科学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注意力从课本逐渐转变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而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积极主动的开展数学学习。
如在《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海洋运动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大海之美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于选主持人可以采用“抛硬币”的形式确定,巧妙的将与数学相关的可能性知识融入其中,化枯燥为娱乐,进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随后可以组织“幸运大转盘”等活动,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学生伸手可触的数学事实,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能够充分渗透概率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充分探究生活数学,建立良好的数感
首先,让学生走进生活,寓教于乐,诱发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其次,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在各个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渗透越来越凸显。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学生抽象思维启发与引导的重要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秉承创新理念,践行各项要求,从学生主体出发,借助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习课堂,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