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周明璃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14153
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日常工作、文化传播、情感沟通、思想表达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中专教育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和必要的重视,同时语文教育者也缺乏工作动力,这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专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因此,本文结合中专语文教学,简要论述了存在的困境以及改进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困境;对策
一、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
1.教学模式单一。部分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学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死板、氛围单调,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由于中专学生本身文化知识薄弱,加上教学方式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深入掌握语文知识,知识运用能力较差,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理论课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更加重视理论教学,语文教学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理论教学较为局限。语文教学也往往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缺乏知识的联系和延伸,与行业实际也联系不紧密,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不熟练,缺乏学习积极性。中专语文教学没有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教学缺乏特色,职业教育功能不明显。
3.语文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方面,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课不重要,学生是来学技术、技能的。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降低。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上,教研意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他们的研究都是局限于语文学科范畴,对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语文与德育的联系。
二、新时期中专语文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挖掘课本德育元素,拓展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资源,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如果想要充分实现中专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全面挖掘中专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德育元素。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在中专语文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青年毛泽东站在湘江之上,远眺橘子洲头,欣赏着“漫江碧透,万山红遍”的壮美秋景。这一幅景象引发了作者“谁主沉浮”的思考。作者回忆起自己青年时期的经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游览湘江,心中满怀着责任感和向往未来的豪情壮志。青年毛泽东在诗中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也让中专生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思想中汲取到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对于中专语文教学来说,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更好地实现中专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营造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实现。这需要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想象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故事情境。这可以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思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学生可以主动发散思维,创设合适的故事情境,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四段中对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的描写中,大胆发散思维,联想出一个“正在舞动的少女”的形象。通过想象少女曼妙的舞姿、旋转的舞步和随风飘起的裙摆,学生可以感受到荷叶好似舞女的裙摆一样在荷塘这个舞台上轻轻摆动,从而感受荷叶的动感和飘逸,体会到朱自清漫步荷塘边上的那份宁静与闲散。这种通过想象、联想创设情境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感知文字内容的魅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营造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搜集一些少女跳舞的优美图片,让学生结合脑海中所想画面将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文本中文字内容的含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重视语文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明确语文应用能力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交流面试和文书写作等。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刻苦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将语文融入自己的内在能力中,有效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发展。
例如,强化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形式,教师可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或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作业,创造作业环境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引导其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强其语文应用能力。
(四)注重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应该注重课外拓展阅读与写作。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应仅局限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应该放眼于课外阅读及整个生活当中,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例如,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比如通过设置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品味同主题同题材的不同写法的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到随时将自己的感悟付之于文字。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作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野,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在阅读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以提高读写能力。教材只是教学的例子,课堂教学重在方法的训练,而读写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语言实践能力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教师需要正确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以新课标为指导,革新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中专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秀娟.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和策略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1(08):87.
[2]邹阿娟.多元化教学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6):188.
[3]王瑞萍.浅议创新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