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胡佳玮
张家口市张北县张北镇树儿湾小学 07645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本文将详细分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能有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情境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通常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词语或情感表达。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而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其次,增强情感体验。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内涵。通过模拟文本中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再次,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文本中的情境,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学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最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文本中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中的情节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优化语文课前预习
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巧妙地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减少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毛主席和抗战时期的历史可能比较遥远,他们对此的认知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理解造成困扰。因此,在正式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毛主席的历史事迹、相关的历史文档和图片等,以此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推动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构建生动的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多媒体辅助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由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较为抽象,多数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将文本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视觉化形式呈现出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预先从网络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雷锋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事迹等。这样,利用多媒体的多元视、听觉特效优化教学情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课堂效率的提升。
另外,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该篇课文生动有趣,故事情节栩栩如生。为了使教学更具生动感,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通过观察小蝌蚪寻找妈妈的经历,直观地感受到了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变化。最后,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模仿角色的语气形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提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效果。
(三)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质疑。”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只有激发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才能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使用“以问促学”的方式,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提出具有启发和实效性的问题,才能充分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制作成生动的动画形式,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小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它都请教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给小马提供了什么建议?小马最终是如何过河的?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展示和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可以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情境是开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借助有趣的演绎情境,落实“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亲身体验教材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生动形象的演绎情境为媒介,可以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构成(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通过扮演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等人物角色,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力,帮助他们理清文章的脉络,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课文人物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趣的演绎情境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境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淑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0):50-51.
[2]熊小伟.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23(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