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游戏,成功的学习
——以“清润”文化体验课程中自主游戏为例
陈晓燕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312025
摘要:浙光幼儿园为给孩子提供更多游戏的机会,在园本课程“清润”文化体验课程中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游戏体验活动,创建了全园性混龄游戏——“清韵”游戏场,将整个幼儿园变成了一个游乐场,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游戏体验,真正让孩子们的玩中学,让学习在游戏中润物细无声地发生,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但在游戏中难免会有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学习是失败的,如何将失败体验转换成有效经验,本文通过有效失败法,以“清韵”游戏中的一角——建构区:跷跷板的游戏为例,帮助幼儿通过对跷跷板翘不起来的问题的研究,探索解决方法,实现成功的学习。
关键词:有效失败 游戏 成功的学习
一、源于游戏
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在“清丽朗润 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引领下,我们积极践行“儿童立场、快乐体验、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为了能让孩子能有更好地游戏体验感,浙光幼儿园在“清韵”游戏场中提供了丰富的体育器械,其中有不少的跷跷板,孩子对这种充满刺激器材乐此不疲。晨间活动,幼儿又玩开了。回去的路上,天天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陈老师,今天玩跷跷板时,像小鸟一样,一直在上面飞。”这时,点点说:“是呀,今天我跟天天玩,天天一直在上面,我总是翘不起来。”悦悦说:“我和天天玩时,我们是交换翘的。”“是啊,老师怎么会这样呢?”
看看天天、悦悦、点点三人的体型,出于经验猜测翘不起来的原因是点点与天天之间体重差,缺乏技巧,天天小体重很难翘起点点的大体重。可孩子不知其中奥秘,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如何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跷跷板中的秘密,以问题为向导,触发孩子思考、探索之动力。
二、有效失败学习模型
有效失败是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把失
败分成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有效失败就是让孩子得到经验教训的失败而无效失败则是孩子失败了,且没有得到任何启示和收获。主张学生在面对困难或者问题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而这种尝试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已有经验,调动知识储备,增强经验的迁移性,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启于困惑
活动源于孩子对游戏的亲身体验,游戏过程中切实遇到的困惑成功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对于“跷跷板翘不起来”这一问题是幼儿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启发对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这不正适合一个幼儿自己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吗?作为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契机,触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与兴趣。
(二)基于经验
跷跷板是幼儿园常见的户外游戏材料,可独立玩,也可多人合作进行游戏。
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进行了大讨论,了解现在孩子掌握方言的现状,已有的经验和困惑等方面。
三、有效失败法的实践与尝试
(一)追随儿童兴趣——从不会玩到我会玩
本活动起源于“为什么有的能翘起来,有的翘不起来”这一真问题的关注,从而对跷跷板工作原理产生兴趣,虽孩子对于这一原理还不能理解,但正是这样的兴趣引发了孩子的探究。教师捕捉到这一兴趣点,从而随着孩子的兴趣,紧紧围绕“跷跷板”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性的主题活动。
1.分析线索,发现两组的不同
幼儿展开讨论,主动探索,讨论翘不起来的原因,尝试总结翘起来的经验,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想法。
2.基于问题,建构新经验
虽然在玩跷跷板的游戏上,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在遇到问题时,还不会进行归纳与概括,我们通过同伴间的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经验,情景重现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思路,从而建构新的游戏经验。
通过同伴间的讨论,总结经验,再次尝试,耶!我会了。
(1)还有别的跷跷板吗?
终于在一场热火朝天的跷跷板技巧大作战中,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很快幼儿就对这单一玩法跷跷板失去了兴趣。“真没意思,这个玩具只能这样玩,我们都玩腻了。”
眼见幼儿逐渐放弃跷跷板,游戏出现了“冷场”,老师的适时“推手”很重要,不能喧宾夺主却能起到“激活”游戏的作用。“是呀,幼儿园只买了这样的跷跷板,如果能有其他别的跷跷板就好,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玩法的跷跷板?哎!”
教师的一句疑问,及时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一场寻找跷跷板之旅就此展开。
(2)跷跷板大调查
于是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一起去寻找跷跷板。
结合自己的游戏经验和调查,了解到跷跷板的结构、知道了跷跷板的材质各不相同、形状各不相同。经过前期充分的调查、讨论、分享,我们一起梳理了跷跷板的结构。
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幼儿巧用语言、表征、行为观察等支架,帮助幼儿对科学、艺术以及操作动手能力等与本活动可能相关经验进行梳理,获取新的经验体验。
当游戏碰到“瓶颈”或者“冷场”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对单调的跷跷板失去兴趣,教师及时发现,以参与者发出同样的困惑,用疑惑的话语引发幼儿的思考,尝试着增加游戏的材料,丰富游戏内容。游戏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现在有经验,进一步帮助儿童累积游戏经验,一场适时的“跷跷板大调查”是及时雨,以此来激发孩子对“更多跷跷板”的探究,通过头脑风暴、调查了解,“跷跷板”主题内容越来越丰富,进一步推动了主题的开展。
(二)盘活预设内容——从固定框架到生发课程
我们现在进行的主题课程,一般先有框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的课程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现有经验与兴趣,错失很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生发点。本课程来源于幼儿,必将交给幼儿,所以在课程的过程中,往往是幼儿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生长点,追随儿童的脚步,充实课程的内容。
这天又玩跷跷板,忽然志伟跑过来说:“老师,我只有一个人。”“那要不你先玩点别的?”一会儿一阵欢呼声传来,只见志伟一个人站在跷跷板上,翘上翘下。这一全新的玩法一下子吸引了其他孩子的兴趣,纷纷尝试。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有成功有失败,面对失败,幼儿毫不气馁,从提出方案——尝试梳理——优化策略——再次尝试,积极总结经验,梳理出新方法,掌握了保持平衡的技巧。
在前期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知道了玩跷跷板的技巧最好是能选择两个差不多重的同伴才能更好地游戏,如果出现一边很轻一边很重就会出现一边翘起来另一边无法翘起来。可是这次游戏过程出现的“轻的翘起了重的”这一现场,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了思维的撞击,现有经验与原有经验的冲突。
三、反思与分析
(一)幼儿缘起,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让幼儿像真正的“教研员”一样,通过师幼的共同建构,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课程的生成——提出想法——尝试实践——解决问题——建构经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来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探究兴趣与创新思维。
(二)动态内容,儿童是课程的调节者
我们现在进行的主题课程,一般先有框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的课程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现有经验与兴趣,错失很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生发点。本课程来源于幼儿,必将交给幼儿,所以在课程的过程中,往往是幼儿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生长点,追随儿童的脚步,充实课程的内容。
(三)品质学习,顺其自然中进行
《纲要》强调,要把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科学教育。激发孩子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佩,王桥.“有效失败”法在小学Arduino创客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09):56-59.DOI:10.16512/j.cnki.jsjjy.2020.09.013.
[2]魏笑. 有效失败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于梦真. 结对编程中利用有效失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2.DOI:10.27267/d.cnki.gqfsu.2022.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