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李永红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
摘要:写读后感是写作项目之一,写读后感又是检验学生读后的收获如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读后感 写法
所谓读感即读了一篇作品后的感想,所读的作品范围很宽,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历史的、当代的、科技、军事、政治、自然界的、生活小事等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曲艺、故事等等。这些内容有课本上的,有课外书籍中的。读的内容不同,产生的感想也不同。有感于军事科学的,有感于写作方法的,有感于自然奇观的,还有感于人生哲理的,做人的道理的。一般说来,凡读了都会有所感,但大多是在心理思考,而写出来又比只在心里思考进了一步。因为很多东西非得提起笔来才能想到,这就是写东西能整理思维的道理。再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说,写读后感有两个作用,一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检验读后收获的依据。阅读课外书籍是语文教学的延伸 ,是语文教师必须倡导的。要使倡导有所落实,有所收获,就要从读后感中看出来,这是可以量化的东西。下面看看同学们的读后感。例文(一),读《沙漠奇观》有感。星期天,我在图书馆读了一篇文章《沙漠奇观》,说有一队赶骆驼的人赶着骆驼在沙漠里走,他们要穿越这片沙漠到外地谋生。突然不远处一股龙卷风正在发狂,原来平坦的地面一下子被卷起,象一根擎天大柱,一下子又垮塌在地面形成一座沙堆。要是进入了龙卷风的中心,轻则被旋倒在一地,重则卷上天空又摔下来。当然骆驼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卷不上天的。以前我听说过水上的龙卷风,这事是我爷爷讲给我听的。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亲眼看见过龙卷风。那是一个夏天,天正下着雨,在几十里之外,从云端垂下两条乌黑的东西直到地面。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上吊龙了,第二天到处就有传说了。有的说,那不是吊龙,是龙卷风,当时一个老头正在田边割草,他一下就被卷上天空,一下又被掉到田里。过了好一会还从昏迷中醒过来。发生的地点正是离爷爷30里地的某乡的农村。爷爷讲的这件事与沙漠里的龙卷风有相似之处,只是地点不同而已。我想那群骆驼队,幸好没进入龙卷风的中心,否则就惨了。龙卷风一走,他们就会被埋进沙堆里,埋得浅,可以从沙堆里慢慢爬出来,继续上路,埋得深那就有生命危险了。这又使我想到人们生活在自然界,要避免突如其来的灾害的发生,就要有能力作出预报。比如天气预报,洪水预报,狂风预报,地震预报,但还是有预先毫无症兆的。这就告诉人们,要不断地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不断地发展科技,我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那些不可预报的灾害会越来越少。评析:从这篇读后感来看,这个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是十分认真的。他不但写出了书中内容的梗概,还引入联想到的相关内容,还产生了对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流露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达到了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作用。也由此看出这个学生学会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即写读感要有如下内容。一是概述原文内容,二是引伸联想。例文(二),读《参加志愿军》,1950年,中央决定出兵援朝,原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入朝的都改名为志愿军。但他们入朝时,来不及让家人知识,因为军情太紧急了。但有一位战士却有机会拍了一张照片寄回了老家。他的母亲每天都为他祈祷求神保佑他打完仗活着回来。在给家人的信中,有的战士这样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假如我为国尽忠了,请原谅儿子的不孝,不能回家养你为你送终了。”而有一位战士是这样写的:“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的理解却不同,我认为忠孝是一回事,如果我牺牲了也就尽孝了。因为我保家卫国了,使我的母亲和天下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对这种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志愿军战士去打仗就是为了天下的父母乡亲。由此我还想到在一部电影看到这样的事,为了研究原子弹,有位科学家以身许国,在几年之内,不能回家,不能与家人联系(保密的需要),这不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就是为了人民作贡献吗?就是为了天下父母作贡献吗?假如我长大了,有一天我当了兵,当了非洲维和部队,远隔千山万水,能否完成任务后活着回来尽孝无须考虑。因为为了世界和平,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父母。评析:从这个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他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爱国爱人民爱父母的新的理解。把忠孝辩证地统一起来了。而且联系了自身实际,说明这种精神已经植根于他的心灵中了。要判定这个学生是否认真读了课外书籍,这就是依据。这又说明了倡导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倡导,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使他们不但在知识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这个学生的读后感来看,达到了以上目的了。例文(三),读《长平之战》有感。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战役,当时秦军入侵赵国,赵王派赵括带兵迎战,因为赵括饱读兵书,赵括也十分自信。但他虽然饱读兵书,精通兵法,但那只是纸上谈兵。从没有去战争中实践过,连军事演习也没搞过。他带着40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赵长平。战斗进行时,他只按兵书上说的死搬硬套,不会随机应变,结果血染长平,全军覆没。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读了这篇故事,我受到了深刻的启示:演习知识也如打仗一样,只能在本子上做题 ,就如纸上谈兵,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高分低能。正如那个赵括,没有实践能力却夸夸其谈。所以学习知识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学了写作文的理论,就要去生活中收集积累素材,而不能只去抄书上的资料,那样要写一篇反映生活真实的文章,定会全军覆没,写不出来。评析:这个学生的读后感也体现了读后感的写法。一是概括所读内容,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情况。这样就做到了从读中有所感悟,这就是读后感的写法。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呢?那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写简短的,简短的即读短文写小读后感,章法成熟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再写内容丰富的读后感。那么读了长篇文章就不能写简短的读后感吗?能,正如上例读《长平之战》,那是一个很长的记实故事,里面人物众多,事件也多,但若要面面俱到是写不深刻的。那就伤其十指,不如斯其一指,就写主要的问题,那就写赵括纸上谈兵全军覆没就够了。又如读《董成瑞》,这部小说很长。作为小学生,最深的感受到的就是舍身炸碉堡的壮举,那就写这个重点吧。表示要学习他的精神,长大了用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这也不失为一篇好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