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口语表达类作业的实施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新课程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是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口语表达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因此,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类的作业对于提升学生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DOI
作者吴丽丽
出处《中国教工》2023年12月 第73卷 第24期(下)
出版日期2024-01-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数学口语表达类作业的实施策略
吴丽丽

河南省许昌市瑞昌路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是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口语表达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因此,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类的作业对于提升学生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语表达;作业;实施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是思维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数学口语表达作业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及知识掌握水平,这样方便教师对学情及时诊断并适当做出调整。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口头作业,能很好地对标减负提质的目的。

小学数学口头作业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作业的发展功能。对作业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不同的目的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巩固性知识口作业

巩固知识口作业需要通过知识的重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巩固表达提供方法指导。

“米、厘米、毫米”一课中,为了巩固有关尺的知识,可再现知识点。先呈现多种多样的尺和对应名称,让学生口头概括出:尺有很多种,每把尺都有:数、刻度线和(长度单位)。再呈现毫米刻度尺,配上文字:这把尺,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毫米)。1cm=(10)mm。让学生了解尺的构成要素、重现毫米刻度尺上的1cm、1mm,复习毫米、厘米的英文表示以及进率。

2.基础性知识口作业

小学数学口头作业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等方面。基础性知识口头作业需要教师不断提供变式练习,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训练,使基础性性知识得以深化转化,然后通过提供应用情境,进行迁移。

3.实践性知识口头作业

实践性知识口头作业,如果要让学生形成清晰地规则和步骤,则应对步骤概括呈现多种操作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在长度测量的作业中,首先呈现测量的步骤和正确图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元认知。

二、具体操作策略

(一)创设多样化作业情景

新课标教学建议提出:“注重发挥情景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创设真实情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作业素材”。

1.创设真实的作业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元、角、分学习中,为了巩固认识和理解人民币表示的具体意义,可以设计让学生买东西”的口语表达作业还可以设计一些更开放的口语表达作业,比如让学生在超市中去完成一些有关元角分问题的小挑战亲身经历元、角、分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过程,增强认识真实世界,提升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创设有趣的作业情景。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在口语表达作业的设计上,要体现趣味性,寓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于妙趣横生的练习中。可以采用数学谜语、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如《可能性》的认识与体验教学中,设计“猜球”、“猜硬币”、“幸运大转盘”、“抽奖”等游戏,在设计的情景中,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在趣味游戏中感受体会到事件的可能性。

3.创设探究的作业情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口语表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中,学生从日常分物品中感受到分数的存在与意义,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探究生活中更多的分数,比如将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其中的三分可以用来表示,在表达中强化理解分数的意义。多样化的分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表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4.创设喻理的作业情景。让学生在学习口语表达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可以提供数学课本、数学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例如:借助视频素材动画,将不易理解的古代测量方式与生活中的度量用动画呈现,在生动有趣中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等价交换等公平准则。感悟古人智慧的同时,让学生将测量方式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测量一拃、一庹等身体尺的长度,并用它们估测物品的长度,在实践中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在语言表达中加深对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换算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表达数学。

1.问答口述,激发学生思维引发积极思考。

适用于巩固性、基础性数学知识的巩固,学生通过问答互动,在快速思考中激发思维,提高熟练度,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学完乘法口诀时,可以和家人、朋友进行快问快答游戏,加深口诀的熟练程度。

2.手脑并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部分适用于各种类别知识的口头作业。巩固性、基础性、实践性知识都有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手脑并用,用以加深理解、提升思维脉络构建。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将8根小棒分一分,按照一定的顺序,“8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对应的说一说,手、眼、脑结合并用,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对“8的组成”的理解力。

3.实践汇报,融合核心素养促进问题解决。

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学生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逐步探索中,锻炼发展核心素养。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有了初步的方向感知,在用方位词去表述物体或建筑的位置时,可以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辨一辨、说一说,走出校园,看一看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自己的家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用所学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进行表述汇报,通过实践之后的表达,发展核心素养,并且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建立具体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表达情况。可以采用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口语表达作业。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自信和流利。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000(004):159-159.

[2]李蓓蓓.培养学生小学数学课堂口语表达能力[J].新课程(中),2018,000(001):231.

[3]江敏.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未来英才,2016,000(020):116-11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