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柱,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初中地理作为地理教育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度素养的下一代提供有力支持。
DOI
作者王子木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1期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王子木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柱,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初中地理作为地理教育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度素养的下一代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利用图文结合方式,培养人地协调观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地协调观,它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由于初中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地理知识。因此,利用图文结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宗教建筑和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宗教的文化特色和地理分布。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强化人地观念。再比如,教师在教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时,可以通过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总结。在分析图片的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元素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通过小组互动,学生能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深入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与气候、资源、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联。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人地观念这一重要素养。

二、开展微专题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属于一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综合思维的培养,根据研究调查,通过设计微专题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微专题教学活动的特点是切入小、深度大,能够促使学生对一个区域进行全面了解,可以让学生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掌握。

例如,在进行“亚洲的自然环境”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重点对学生展开综合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的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先对基础知识进行教授,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开展亚洲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的微课题教学。不过,教师需要知道这样的微课题的难度是很高的,而初中生的能力无法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要求,所以这需要教师真正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地形与气候对降水量的影响入手,展开深层次的探究。通过开展微专题教学,为学生创设亚洲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形、气候以及降水之间的关系的了解,促使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开展有效的微专题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通过生活化教学,塑造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借助日常生活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正确地识别、理解和评价区域,从而推动区域认知素养的进步。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实践体验。生活是知识的宝库,当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经历紧密相连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思维特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将区域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以正确地认识、评价区域。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在课程的导入阶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同一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的结论。然后,结合教学资料、地图等生活元素进行引导,运用地理语言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北方低、南方高”以及“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等基本的区域地理规律。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的思维过程需要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将抽象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获得成长,进而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四、重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实践性是至关重要的特性。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开展实践活动。以“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测中了解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测量和记录,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象数据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地球和地图”章节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地理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灵活运用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利用图文结合、生活化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和区域认知。开展微专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其综合思维。同时,重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和调查,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8):50-51.

[2]曹继太.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18-120.

  • 相关文献